谨庠序之教庠序的意思 谨庠序之教庠序翻译

  庠序:古代的乡学。整句的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该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寡人之于国也》注释

  (1)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g)。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3)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4)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5)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6)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7)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8)亦然:也是这样。

  (9)无如:没有像……。

  (10)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11)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12)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13)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14)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15)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16)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è,拖着。

  (17)走:跑,这里指逃跑。

  (18)或:有的人。

  (19)以:凭着,借口。

  (20)笑:耻笑,讥笑。

  (21)直:只是、不过。

  (22)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23)无:通“毋”,不要。

  (24)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25)谷:粮食的统称。

  (26)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

  (27)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深。

  (28)鳖(biē):甲鱼或团鱼。

  (29)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30)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

  (31)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32)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33)憾:遗憾。

  (34)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35)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21世纪一亩二分多。

  (36)树:种植。

  (37)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38)豚(tún):小猪。

  (39)彘(zhì):猪。

  (40)畜(xù):畜养,饲养。

  (41)无:通“毋”,不要。

  (42)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43)夺:失,违背。

  (4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45)斯:则、那么。

  (46)教:教化。

  (47)申:反复陈述。

  (48)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

  (49)义:道理。

  (50)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51)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

  (52)黎民:百姓。

  (53)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54)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55)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56)检:检点,制止、约束。

  (57)涂:通“途”,道路。

  (58)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59)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60)岁:年岁、年成。

  (61)罪:归咎,归罪。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文章在写作上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寡人之于国也》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梁惠王和孟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寡人之于国也》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时间: 2024-08-29 12:29:00

谨庠序之教庠序的意思 谨庠序之教庠序翻译的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字词赏析

<兰亭集序>是一部游宴诗集,作者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文章的首段记叙了兰亭聚会的盛况,作者摆脱了世俗的烦恼,尽情享受美景,整段围绕一个"乐"字展开描写:文章的第二段则是作者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文章的最后一段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体现了作者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赏析思想感情

<兰亭集序>通过对兰亭景致的描写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整篇文章波澜起伏,具有抑扬顿挫之美,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

琵琶行小序的内容 琵琶行小序的内容概述

简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小序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译文 唐宪

伶官传序主旨 伶官传序主旨是什么

<伶官传序>主旨:表达了国家的兴盛与衰亡在于人事的道理.作者引用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分析了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强调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的作者 <伶官传序>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还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伶官传序>的全文 呜呼!盛衰

兰亭集序背景 兰亭集序写作背景简介

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为过修禊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聚会.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此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许多诗.随之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兰亭集序注释 兰亭集序字词注释

<兰亭集序>注释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我年幼的时候就嗜好读书.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地方买书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寒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会停止抄写.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

three序数词是什么 three序数词是什么单词

three的序数词是third.three为基数词,基数词指的是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的数词,如one.two.four等.序数词指的是表示顺序的数词,如first.second.fourth.fifth.sixth.seventh.eighth等. 序数词 1-10:first.second.third.fourth.fifth.sixth.seventh.eighth.ninth.tenth 11-20:eleventh.twelfth.thirteenth.fourteenth.fifteen

水调歌头小序的作用 水调歌头小序有什么作用

<水调歌头>的小序是交代写作的背景,即写词的经过.目的以及时间.小序的原文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意思是: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有些思念弟弟苏辙.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达旦:到天亮.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水调歌头>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