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白头典故 一夜白头说的是谁

  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杀,只有他逃了出来。楚平王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悬赏捉拿。伍子胥逃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那里盘查很紧,伍子胥过不去,满怀忧愁,一夜间头发全白,面貌变了,这才混出关去。

  伍子胥生平故事

  伍子胥生于周灵王13年(公元前559年),死于公元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哥哥叫伍尚。伍子胥本为楚国人,能知天文、晓地理,有治国安邦之策;能布阵调兵,披坚执锐,有指挥雄兵百万之才。

  其父伍奢和其兄伍尚被楚平王杀害后,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时间: 2024-11-08 22:29:52

一夜白头典故 一夜白头说的是谁的相关文章

一夜白头是什么原因 白头发的形成原因

一夜白头形成原因是人遭受了重创,在精神上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而身体一时调节不过来,就造成了黑色素不再产生,最终形成了白发. 从中医上来说,人生气伤心都会肝内郁结,肝元气受损.而一夜白头的人一般都是经受了重大打击的人,伤心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养肝等于养发,而肝气受损犹如枯木无土,就没有了营养根源,从而造成头发黑色素不再产生.而头发的营养总和总有一个固定的点,如果黑色多一点,白色就会少一点,如果黑色素不再产生,那么白色将占据重要的位置,就形成了白头发. 压力与头发之间的确存在深刻关联性.当人压力大时

一夜白头有科学依据吗 人真的可以一夜白头吗

"一夜白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头发变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头发会从头发根部开始变白,已经长出来的头发不可能一夜之间变白.而"一夜白头"只是对人们在短时间内头发变白的夸张的说法. "一夜白头"的说法来源 " 一夜白头"的说法在电视剧或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大多是因为男女主经历了某些可怕.重大的事情,在极端悲愤.伤心.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头发变白的现象. 比如最近热播的<白发>中容乐因为受到羞辱以及错手伤害了自己喜欢的

伍子胥的典故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千金报恩讲的是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为了报答姑娘的恩情,他就把千金投入姑娘当时跳水的地方.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典故 三秋桂子是什么意思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水龙吟·西湖怀古> 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 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 登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洛阳纸贵一个什么故事

晋代左思的<三都赋>写成后,在洛阳许多人竞相传写,引起纸价上涨,后常用洛阳纸贵来称誉某种著作流传很广. 洛阳纸贵的典故 洛阳纸贵讲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的故事.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

洞若观火的典故 洞若观火的近反义词

商代第十九位君主盘庚决定将国都迁到殷,臣民反对,盘庚于是做训词,阐明迁都的道理,其中"予若观火"后来演变成"洞若观火",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 洞若观火典故 商代第十九位君主盘庚决定将国都迁到殷,臣民反对,盘庚于是做训词,阐明迁都的道理, 盘庚对臣民讲,"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我如今决定迁都,并不是我荒弛德政,只是你们觉得我背离了德政

骑什么看唱本 骑驴看唱本典故

歇后语"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骑着驴边走边看,也就是"走着瞧".等过一段时间再看事物发展结果究竟怎样,表示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 什么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quo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赏析 登飞来峰典故

出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

四肢不勤 五谷不分意思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典故

意思: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成语典故.出自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