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题名的典故 雁塔题名的典故是什么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

  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花墙”。

  雁塔一般指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时间: 2024-12-10 20:19:31

雁塔题名的典故 雁塔题名的典故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祸起萧墙的典故 祸起萧墙的典故出处

祸起萧墙的典故:鲁国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都是季孙的臣子,一同拜访孔子时,报告此事.孔子认为他们可以劝谏季孙却没有,这是他们的失职.冉有认为颛臾和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如果不占领,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认为,君子辅佐君主,却不能用文治教化远方的人,反而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在萧墙里. 祸起萧墙的出处 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原文节选如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句话的意思

破釜沉舟的典故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为了帮叔父项梁报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渡江前命令士兵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干粮.最后在巨鹿大破秦军.后来人们常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破釜沉舟>成语典故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并且只顾自己饮酒作乐,让士兵忍饥挨饿.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

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谁

东山再起的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在年轻时就已经成名,朝廷屡次征召谢安入朝为官,他一概推辞.后来有官员认为谢安历年不应征召,应该禁锢终身,谢安便放浪于东部的名胜之地.直到谢氏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才有了做官的志趣,其后被征召入朝,竭力辅政,最后官至宰相之职. 东山再起的意思 东山再起常用于比喻一个人在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典故的主人公是中国东晋时期政治家谢安."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该书记

伍子胥的典故 伍子胥的典故成语

关于伍子胥的典故有:一夜白头.七星龙渊.千金报恩.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携楚国太子建之子胜逃奔他国,被楚兵一路追杀.扁鹊的弟子东皋公为了帮助他,把二人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在等待时,一夜之间白了头.最终在东皋公朋友的帮助下,顺利逃出昭关. 千金报恩讲的是伍子胥在逃离楚国途中,有一次他饥困交加,一位浣纱姑娘赠饭于他.伍子胥吃完后,要求姑娘为他的行为保密,姑娘觉得人格受辱,于是抱石投水而亡.后来,伍子胥大仇得报,为了报答姑娘的恩情,他就把千金投入姑娘当时跳水的地方.

扪虱而谈的典故 扪虱而谈的典故是说谁

<扪虱而谈>的典故:北海人王猛的才能卓越,隐居于华阴.当他听说桓温入关后,披着粗布衣服去拜访他,边摸着虱子边谈论当时的大事.桓温觉得他与众不同,便问他:"为何三秦的豪杰之士无人前来归附?"王猛指出这是因为百姓们不知道桓温的意图.桓温听后,就安排王猛暂任军谋祭酒. <扪虱而谈>的出处 <扪虱而谈>的典故出自<晋书·王猛传>,原文为: 北海王猛,少好学,倜傥有大志,不屑细务,人皆轻之.猛悠然自得,隐居华阴.闻恒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的典故简短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quo

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于

东晋时期,谢安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曾做过官,后来辞去官职,跑到会稽东山隐居起来.到了40岁时,谢安终于再度入朝做官,直到任宰相之职.公元383年,前秦国君苻坚亲率八十多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南下灭晋.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文武官员都惊慌了.百姓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谢安拿主意.谢安命谢石.谢玄统领八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他们依计将苻坚军队引至肥水,乘前秦军队渡肥水时,发起猛烈进攻.前秦军溃败,士兵落荒而逃.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出成语东山再起,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

四面楚歌的典故 四面楚歌的典故是什么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持续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后来双方约定以鸿沟东西作为边界,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率部追击正在向彭城进发的项羽部队,趁机发起攻击.由于准备不足,项羽军队被打败,被汉军围困在垓下.由于缺乏粮食,项羽的士兵早已军心涣散. 刘邦又命士兵在晚上唱起楚地的民歌,项羽等人以为周围已经被刘邦收服,于是他带着仅剩的士兵杀出了重围,逃到了乌江边.面对后有追兵,前有波涛江水的局面,项羽感到非常的羞辱,最后拔剑自刎而死. 成语四面楚歌,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

雁塔题名的典故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尽管新科进士们诗兴不减,而慈恩寺的墙壁毕竟空间有限,不久,白墙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