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赏析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

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资治通鉴》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资治通鉴》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记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时间: 2024-11-08 23:24:17

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的相关文章

由奢入俭难的道理 为什么由奢入俭难

道理:先过富裕的生活,然后再过渡到贫困的生活就很难适应了,告诉我们富裕之后不要忘记简朴的生活,发扬俭朴家风.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由节俭转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转 入节俭就很难了.指奢侈一旦成为习惯,要想纠正很费事. <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那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翻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翻译是什么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意思是:吸取灭亡的秦朝因孤立无援而失败的教训.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二十九>,原文为: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资治通鉴>的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因为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的意思 才者 德之资也 德者 才之帅也的出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选自<周纪·周纪一 >作者:司马光.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惨痛的用人教训,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宣子错误地选择了多才少德的智伯为继承人,结果导致强大的智氏家族遭致灭族之祸.为此,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著名论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意思 吾心独以俭素为美的意思翻译

意思是: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某人)也微笑着认为是这样.出处:<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为司马光写给其子司马康,教导他应该崇尚节俭的一篇家训. 原文节选: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译文: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指的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指的是作者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

智伯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文言文翻译 智伯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翻译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翻译:智伯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语句出自<资治通鉴·周纪一>,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原文: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

治本在得人文言文翻译 治本在得人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治本在得人文言文翻译是:治国之本在于获得人才,获得人才在于审慎选拔,审慎选拔在于调查真情,没有任官得到合适的人才而国家不能实现大治的.苻坚说:"这话真可谓言辞简略而道理博深呀!"任命高泰为尚书郎.高泰固执地请求返回冀州,苻坚同意了.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二十五>. 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以为尚书郎

资治通鉴成书于哪个朝代 资治通鉴写于哪个朝代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司马光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出自哪里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出处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出自<资治通鉴>,意思是大丈夫答应人一件事,即使给千金也不会更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