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诗还是词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是七言律诗,是毛泽东所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注释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一个农民家庭。代表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有《毛泽东选集》。

时间: 2024-11-08 22:27:37

七律长征是诗还是词 七律长征原文的相关文章

乌蒙磅礴走泥丸全诗的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原文

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所作的<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全诗翻译及诗意 七律长征赏析

翻译: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

柳枝词是写哪个时节的诗 柳枝词写的是哪个时节的诗

<柳枝词>描写是春季,用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展现出早春时节的美丽景象,不仅表达出诗人逢见早春的欣喜之情,也将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春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柳枝词>的赏析 <柳枝词>的首句就将柳树比喻成装扮过的美人,其"碧玉"二字点出了柳叶的颜色,同时"碧玉"又有"碧玉破瓜时"之意,形容柳树宛若妙龄少女,初初长成,抽出新绿的枝叶. 诗中的第二句继续描述柳树的姿态与风韵,而第三句延续了第一句的拟人手法,以设问的问法,把

受益匪浅的益是什么意思 《诗·卫风·木瓜》原文

受益匪浅的"益"指收获.好处.一般是说"利益",而这种"利益"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于己有利的东西.它并不局限于物质,多指意识形态方面或者说是精神层面上的,也包括学到的知识等抽象的内容等等.受益匪浅的出自<诗·卫风·木瓜>. <诗·卫风·木瓜>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卫风·木瓜>译文 你将木瓜

七律长征诗词翻译及赏析 七律长征原文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

七律长征中泥丸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泥丸完整诗句

七律长征中泥丸的意思:小泥球.完整句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

七律长征中磅礴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磅礴什么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磅礴"意思:广大无边,形容气势雄伟广大.这首诗是作者在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所作,这首诗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出来.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

《七律长征》的意思简单 七律长征的意思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

红军长征开始于结束于 红军长征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奇迹,红军在行军途中一共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行程大约有二万五千里. 长征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一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红军行军途中共经过14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