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两小儿辩日》注释

  1、东游:向东游历。

  2、见:看见。

  3、辩斗:辩论,争论,争辩。

  4、其:代词,代“两个小孩”。

  5、故:缘故,原因。

  6、以:认为。

  7、始:刚刚,才。

  8、去:离。

  9、日中:正午。

  10、初:刚刚。

  11、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12、及:到。

  13、则:就。

  14、盘盂(yú):古代盛放食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15、为:说,通“谓”。

  16、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17、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18、决:判断。

  19、笑:在这里不是嘲笑,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20、孰(shú):谁。

  21、汝(rǔ):你。

  22、知:同“智”,读zhì,在这里指智慧。

  《两小儿辩日》赏析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从故事本身看,两小儿敢于探讨艰深问题,不管多么幼稚和肤浅,却反映了古人渴望认识自然现象的强烈愿望,这种探求精神是值得赞许的。孔子作为大学问家,也不能通晓各科知识,而况当时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水平还很低。孔子“不能决”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态度是对的,不该受到讥讽。

  本文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两小儿辩日》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编著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即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文题是后人所加。此文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两小孩与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的故事。

  《两小儿辩日》作者介绍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时间: 2024-12-09 13:47:43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翻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文言文翻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意思是: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这句话出自先秦文学家列御寇的<愚公移山>一文,是"愚公"对"智叟"所说的话.<愚公移山>一文主要借"智叟"和"愚公"的对话,体现了"愚公"的大智若愚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强调了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愚公移山>原文节选及翻译 原文: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翻译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原文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释 1.醉落魄:即"一斛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什么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百两讲的是有个叫张三的人,把银子带在身上怕丢,藏在家里怕被偷,就将银子埋在地里,还写了一张"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条在地上,王二看见后,晚上就去将银子全部偷走了,也写了一张"隔壁王二不曾偷"的纸条,当张三发现并且看见纸条才恍然大悟的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典故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人,他攒下了三百两银子,心里非常高兴.他总是将银子带在身上,但是又怕丢了,藏在家里吧,又怕被偷,于是他就找了一只箱子,然后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埋在屋子后面的地里. 思来想去

相看两生厌下句是什么 相看两生厌下句是什么呢

"相看两生厌"的下一句是"一别两宽",这句话是网络流行语,意思是相看互相觉得厌弃,离别反而心生宽慰."相看两生厌"化用自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生厌的出处 相看两生厌是网络流行语,化用自诗句"相看两不厌",原诗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的意思 "相看两不厌"的意思应该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什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两角和与差公式包括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在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求值应用中,一般思路是:(1)把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用公式直接求值;(2)在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诱导公式,构造两角和差的余弦公式的结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求值.也可以记住公式口诀:两角和,余积减正积 (两角和的余弦等于两个余弦的积减去两个正弦的积);两角差,余积加正积 (两角差的余弦等于两个余弦的积加上两个

500g是多少斤多少两 500g是多少斤是多少两

500g换算之后是半斤,半斤在现在是五两,在原来是八两,因为传统的一斤为十六两,所以才有成语半斤八两,公式为:1斤=10两=500克=0.5公斤.表示重量单位的"斤"来自釿."釿"是金属重量单位,亦货币名.战国时期燕国.晋国.楚国多以"釿"为单位,有时简写作"斤". "斤"的源来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后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两为一斤,直到1959年,中华人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是什么关系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是互补关系,两个角相加等于180度,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同旁内角,"同旁"指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内"指在被截两条直线之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特征 1.在截线的同一侧: 2.夹在被截两直线之间: 3.同旁内角截取图呈"U"型 资料拓展: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是真命题么? 两直线平行,是不会相交,可是还有另外与这两条相交的直线.同旁内角这

为什么红楼梦中贾赦的两个儿子名字跟乾隆的两个嫡子名字一样 《红楼梦》作品简介

因为首先<红楼梦>成书年代早,与皇子同名纯属巧合:其次<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给自己的作品人物起名字的时候,不知道皇帝的儿子叫永琏.永琮.再有,乾隆皇帝读过<红楼梦>,他并未对贾琏和贾琮的名字提出质疑.总之,贾赦两个儿子的名字跟乾隆两个嫡子名字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巧合而已. <红楼梦>作品简介 <红楼梦>,别名<石头记>等,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

诚信日是哪天 我国的诚信日为

国内的诚信日有两个,分别是8月8日"温州诚信日"还有11月11日"安徽旅游诚信日".目前暂时未有全国范围的诚信日."温州诚信日"确立于2002年,"安徽旅游诚信日"确立于2017年11月11日. 温州诚信日的来源 温州诚信日是温州人民为了拾起温州皮鞋的尊严而确立的节日,其完整来源如下: 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因为假冒伪劣的品质引起全国消费者的公愤,以至很多商场贴出"本店无温州鞋"的安民公告. 1987

人大代表提议 尽快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人大建议尽快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提议,教育部应尽快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关高校也要进一步了解国家实际人才需求,为设置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做好师资储备和教学准备. 目前,我国已有200余所高校设置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在召唤教育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业从业者,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刘宏建议,在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中译外课程比重,加强中译外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