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共同的语言特点:这两篇课文都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语言风趣幽默,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文章,具有朴素明快、口语化、艺术感染力强等语言特点。

  《漏》和《枣核》的主要内容

  《漏》讲述了一只老虎和一个贼做贼心虚,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得自乱手脚的故事。《枣核》讲述了聪明勤快的枣核大闹县衙,解救牲口的故事。

  《漏》的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

  山上住着一只老虎,山下住着一个贼。老虎嘴馋,一心想着吃这头小胖驴;贼手痒,一心想着偷这头小胖驴。

  一天晚上,下着蒙蒙小雨。老虎来了,贼也来了。老虎用爪在墙壁上抓,贼用手在屋顶上挖,不一会儿,墙被老虎抓了个窟窿,屋顶被贼挖了个窟窿。老虎钻进驴圈,贼也正想往下跳。忽然,老爷爷和老婆婆在里屋说起话来,老虎和贼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了。

  老爷爷说:“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响?”

  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老虎趴在驴圈里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贼蹲在屋顶上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老虎未料到房上会有东西掉下来,心想:“坏事,‘漏’捉我来了!”撒腿就往外跑。

  贼栽得昏头转向,一摸是个毛乎乎的东西,心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拼命抱住虎脖子不敢松手。

  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跑着跑着,雨大了起来。前边有棵歪脖老树,老虎想:“‘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贼也想:“‘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老虎一边往前跑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贼一边往上爬一边想:“终于甩掉‘漏’了!”

  雨越下越大

  老虎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吃驴,就转身往回走。

  贼被雨一淋,清醒了许多,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就下树准备往回走。

  老虎走着走着,走到了歪脖老树跟前。贼又冷又饿,正在下树,抬头看见走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他赶忙往树梢上爬,总嫌离地太近,紧爬慢爬,咔嚓一声,树枝断了,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正走着,见天上掉下个黑乎乎的东西,响声又这么大,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赶紧逃跑。下过雨的山坡又湿又滑,老虎腿一软,顺着山坡往下滚。

  老虎和贼一齐滚下了山坡,浑身粘满泥水,撞在了一块儿。他们俩对看了一眼,同时惊恐地大喊:“‘漏’哇———”然后都吓昏了过去。

  天快亮了,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

  老爷爷和老婆婆从炕头上坐了起来。滴答,滴答——他们抬头看看屋顶——唉,说怕漏,偏就又漏雨了!

时间: 2024-11-03 21:58:38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的相关文章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几件事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了以下几件事:外祖父常常教作者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思乡的诗句时就会落泪;作者弄脏了外祖父的墨梅图,外祖父因此训斥作者的母亲;外祖父用刀片轻轻刮去墨梅图的污渍;作者叫外祖父一起回国,外祖父听到后就哭了;在离别前,外祖父将墨梅图送给作者;离别当天,外祖父将墨梅手绢送给作者. <梅花魂>的主要内容 全文以梅花为线索,引出了作者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念之情.梅花魂中的"魂"指梅花的精神,以及梅花坚韧不拔的品格!&q

上元夜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什么作用

<上元夜>后面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京城的繁花似锦描写了出来,还把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赏析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莫相催"衬托出

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什么政论家王充的论衡 屋漏者在宇下出自什么朝代

"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人.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大约于章和二年成书,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简介 <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大约于章和二年成书,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意思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意思是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意思:房子漏了,可又偏偏赶上连夜下雨.船来迟了,又赶上迎面吹来的风."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这句俗语一般比喻祸不单行.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出处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出自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醒世恒言>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醒世恒言>同作者之前刊行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一起,合称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是什么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在于,柔软的柳叶跟眉毛一样都是弯弯的.细长且两头尖尖.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柳叶比作女性纤细.弯弯的眉毛,从而衬托出柳叶柔韧.纤细的美丽姿态. 比喻的介绍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做"譬喻"."打比方",指的是一种以与甲事物有相似特征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方法.比喻有很多种类,比如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等."两岸柳如眉"这句话运用的是明

知屋漏者在宇下是谁写的哪个朝代 知屋漏者在宇下是谁写

知屋漏者在宇下是王充写的东汉时期."知屋漏者在宇下"出自王充的<论衡>,全句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知道这个房子漏水的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是民间的老百姓:知道知道儒家经书之误的,正是读着诸子百家书的学子. 知屋漏者在宇下注释 知:知道. 漏:漏水. 失:失误,错误,缺失. 草野:指老百姓. 知屋漏者在宇下赏析 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个环节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的景象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写了山村的优美静谧,幽远却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勾勒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赏析 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

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对吗 每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对吗

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这一说法是不对的.例如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1米=1000千米,所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长度单位的换算 1丈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1009.已知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将两个数字相加,即可以得到两数之和为1009.计算过程为:999+10=1009.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差 已知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将两个数字相减,既可以得到两数之差为989.计算过程为:999-10=989. 加法的定义 加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加法的计算过程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