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的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它们俩为此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劳苦贫困,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赵且伐燕》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王曰:“善。”乃止。

  《赵且伐燕》注释

  1、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2、且:将要。

  3、伐:讨伐。

  4、燕: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5、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

  6、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7、方:正。

  8、曝:音pù,晒的意思。

  9、鹬: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贝类。

  10、箝: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11、喙: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12、雨:yǔ,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13、渔者:以及后面的“渔父fū”,以捕鱼为业的人。

  14、禽: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15、支: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赵且伐燕》赏析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

  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赵且伐燕》创作背景

  《赵且伐燕》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巨变,最有代表性的是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者和新兴社会思想的代表者的士人阶层的崛起。思想和文化方面也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

  各诸侯国君和贵族们也都希望自己或立为霸主,或成就功名。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或合纵,或连横,明争暗斗,一直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斗争。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军事科学和战略思想,外交战略和策略方针应运而生,而设计或运作这些思想和策略的合纵连横的游说之士登上了历史舞台,左右了战国中后期的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

  这些游说之士抓住历史机遇和主君的心理进行各种游说,他们的说辞普遍具有注重饰词,喜好激扬,崇尚铺张的特点。目的是要破坏各诸侯国间的均势,摧毁原有的社会秩序,成就自己的理想或事业。

  各家各派讲学兴盛,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政治、阐述哲理,各家之间也相互批判辩论,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氛围也成为了谋臣策士进行游说的一大助力。

  《战国策》的原稿或者说原始资料很可能就是这些游说的个人或团体使用的教材或讲稿,内容就是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在对象顽固坚持己见的情况下,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意见。

  《赵且伐燕》作者介绍

  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汉高祖刘邦异母弟)之玄孙,阳城侯刘德之子,经学家刘歆之父,中国目录学鼻祖。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五经通义》。编订《楚辞》,联合儿子刘歆共同编订《山海经》。

  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为主要特色,作品收录于《刘子政集》。

时间: 2024-08-31 16:59:35

赵且伐燕文言文翻译 赵且伐燕的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文章

赵王武臣遣韩广至燕文言文翻译 赵王武臣遣韩广至燕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赵王武臣遣韩广至燕"的译文:赵王派韩广到燕国."赵王武臣遣韩广至燕"出自<陈涉世家>.<陈涉世家>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

赵绰依法办事文言文翻译 赵绰依法办事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赵绰依法办事>的译文:赵绰是河东人,性情正直刚毅.在北周,开始担任天官府史,因为恭谨勤恳,被提拔为夏官府下士.杨坚接受北周皇帝禅位,建立隋朝,授予赵绰大理丞,赵绰按法律办事,公正适当,考察成绩连接排名第一,提升做大理正. 很快升迁为尚书都官侍郎,不久转为刑部侍郎.因处理梁士彦等案件(有功),赐给物品三百段,十个奴婢,二十匹马.每当向皇上送上需议罪案件时,表情端庄严肃刚毅正直,皇上赞美他,逐渐亲近.器重他.皇上因盗贼不能禁止,要加重刑法.赵绰进谏说:"陛下推行尧.舜的王道,多存宽容饶

赵尝五战于秦翻译 赵尝五战于秦的翻译

赵尝五战于秦翻译: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该句出自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翻译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意思

翻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尝:曾经.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的翻译 代廉颇翻译成汉语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的翻译:赵括已经替代了廉颇的作用(赵括当上了将军),将之前的规矩全部都改掉了,将从前军中的军事将领都一一换了.语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节选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翻译 赵括取代廉颇以后,将之前的规章纪律都变更了,还调换

历史上姓赵的才女 历史上姓赵的美女

历史上姓赵的才女:1.赵飞燕:2.赵今燕:3.赵燕如.赵飞燕:其为赵氏,号飞燕,有记载称其名为宜主.为本巴郡阆中谯里人,其因父母的原因入了京城,仅称其为长安宫人,她出身平民之家,家境贫穷,后作为宫女被选入宫中,于阳阿公主那里学习舞蹈,最后成为汉成帝第二任皇后. 赵今燕简介 赵今燕明人,名彩姬.善诗词,吴县张献翼尝以诗赠之,由是知名.代表作有<寄陈八玉英时留姑苏><送王仲房还新安><中秋对客><暮春江上送别><送沈嘉则游广陵>等. 赵燕如简介 南京

秦人赵高是什么人 秦赵高是什么人

秦人赵高指的是秦朝的宰相.宦官.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后来成为秦朝丞相,加速了秦国的灭亡.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著有<爰历篇>六章. 赵高的作品 秦统一天下后使用小篆,统一文字,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仓颉篇>,共五十五章.

赵括是哪个朝代的 赵括是什么朝代的人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嬴姓,赵氏,名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认为无人比得上他.就连赵奢与他谈排兵布阵之道都说不过他.但赵括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在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赵括被秦将射杀而死. "纸上谈兵"源自明朝人根据长平之战写的诗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后来被用来比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但这只是明朝诗人的看法,战国时的中国人,却把赵括看得非常高. 赵

赵括是怎么死的 赵括的死因

赵括在长平之战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而死.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孝成王急于求胜,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 秦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远交近攻"的政策,在他们再次对韩国发动战争的时候,韩决定把上党送给秦.当时上党的太守认为就算是得到上党秦也不会就这样消停下去的.所以他建议把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