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木为之者的翻译 不以木为之者的意思

  不以木为之者的翻译: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该句出自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活板》,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

  《活板》原文

  活板

  北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活板》翻译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一块板进行排字,这块板刚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排好。两块板交互使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

  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是为了准备一块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好标签,每一个韵的字作为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字印储存起来。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用草火烧,转眼间就能用了。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如烧泥制印,用完以后再用火烤使药熔化,用手拂拭,字印就自然落下来,完全不沾药料。

  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子侄们得到了,至今珍藏着。

  《活板》注释

  1、活板: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2、板印:指雕版印刷。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之,指“版印书籍”。

  4、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冯道和李愚向朝廷建议刻印五经发卖。

  5、已:已,同“以”。

  6、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7、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8、布衣:平民。

  9、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令:使。坚:硬。

  12、和(huò):混合。

  13、冒:覆盖。

  14、铁范:铁制的框子。

  15、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接近。炀,烘烤。

  1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17、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19、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自:另自,另外。

  21、布字:排印。

  22、具:准备(好了)。

  23、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4、就:完成。

  25、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贴,一作“帖”。

  26、奇字:生僻字。

  27、旋:立刻。

  28、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29、文理:纹理、质地。

  30、不可取:拿不下来。

  31、燔(fán):烧。

  32、讫(qì):完毕。

  33、殊不:一点也不。殊,根本。

  34、群从(cóng):古代称侄子为“从子”,这里指子侄辈。从,指比自己小的或晚的子侄辈。

  35、宝藏(cáng):珍藏。

  《活板》赏析

  《活板》是一篇介绍活字印刷术的科普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活板。《活板》中的“活”是活字印刷的主要优点,是活字印刷的特征。作者沈括正是抓住了这个“活”字来进行说明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说明:

  其一,以《活板》命题,以“活”字总领全文。抓住了“活”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纲。

  其二,紧紧扣住“活”字安排说明顺序。文章开头由雕板谈及毕异发明了活板,接着就介绍“其法”,这个“法”就是活字印刷的过程和方法,是按照程序顺序(亦称时间顺序)进行介绍的。其工作程序是:刻字—排版—印刷—拆版取字。在介绍活字印刷的方法和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个“活”字,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在说明一个“活”字。

  “每字为一印”,字印独立,不像雕版那样所有的字都死死地雕在一块板,可见使用灵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用胶泥)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足见制字取材容易,简便灵活;字数少则“每字为一印”,多则“二十余印”,无则“旋刻之”,可谓机动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谓快速灵活;拆版时,“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何等轻省灵活……一个“活”字,贯穿了活版印刷的全过程。

  其三,使用对比说明方法,突出一个“活”字。文章一开头提及雕版印刷,意在将雕版的死板同活版印刷的灵活作鲜明的对比,使这种对比方法贯穿在全文的说明之中,突出活版印刷的优越性,这是颇具匠心的。在介绍活版印刷的工作程序里,虽然没有提到雕版,但在介绍活版印刷优点之中,无不暗示出雕版印刷的缺陷——死板以致少、慢、差、费。

  《活板》一文正是抓住了“活”字,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板》创作背景

  沈括在创作《梦溪笔谈》时,政治上不得志,对于继续走上仕途的渴望并不强烈,因此在他在序中云:“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者,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可见沈括写《梦溪笔谈》,不非议朝政大事和议论他人,只是率性而谈。

  《活板》创作于北宋年间,当时经济发达,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沈括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与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基本上同时代,且亲眼见过由自己的侄辈珍藏的活字,其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活板》作者介绍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仁宗嘉祐进士。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出使辽国,次年任翰林学士。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撰《梦溪笔谈》。著述传世的尚有《长兴集》等。

时间: 2024-07-29 10:14:09

不以木为之者的翻译 不以木为之者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生木造屋文言文翻译 生木造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生木造屋>翻译:高阳应打算盖一所房子.木匠对他说:"不行啊!木料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会倒塌的."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了--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了. "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以后果然倒塌了.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q

木字加三笔有哪些字 木字加三笔有哪些字一年级

木字加三笔的字有杉.村.呆.杒.利.床.沐.杓.杣.宋.困.条.闲.杕.杗.杘.杚.杜.杝.杞.束.杖.杠.来.杨.极.杙.杢.杊.杔.杦.杤.杩.木在这些字中大部分是作为偏旁存在的,而作为偏旁的这些字又大多数跟木头有关,这就是中国的象形字文化. 木字简介 木(拼音:m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2],其古字形像树木,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的本义即树木,后引申指木头.木料以及一切木制器具,又特指棺材. 木质坚韧结实,故"木"有淳朴忠厚之义.

木塑板的危害有哪些 木塑板好不好

木塑板的危害:塑木制品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容易产生膨胀与收缩.变形等,长期作用结果会使塑木制品的寿命缩短.由于木塑板主要是以木材和塑料为原料,所以木塑板的质地较薄,无法起到抗撞击性,同时韧性也不足. 正是由于木塑板材质脆弱,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经不起跌落及碰撞.所以木塑板在运输过程中,应更加的小心谨慎.由于木塑板是因塑料盒木粉合成的,因此无法通过肉眼来判断木塑板的质量.再加上许多商家以次充好,导致购买的木塑板用了几年之后就变形了. 部分塑木材料生产厂家为节省

不以木为之者翻译 不以木为之者意思

不以木为之者翻译: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该句出自北宋官员.科学家沈括创作的一篇散文<活板>,这篇文章是关于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最早记录,详细记载了活板制作与印刷的过程,通过沈括的介绍,活板的面貌在读者面前得以清晰地展现. <活板>原文 活板 北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

生木造屋文言文翻译 生木造屋高阳是个怎样的人

<生木造屋>的翻译:高阳想要盖一所房屋.木匠对他说:"不可以!木料还没干的时候,如果把泥抹上去,木料必定会被压弯.用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虽然现在看起来挺牢固的,但是过些日子一定会倒塌." 高阳应说:"照你的话,我这房子倒是保险坏不了了--因为日后木料会越干越硬,泥土会越干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房子自然就坏不了了."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吩咐去做.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以后果然倒塌了. <生木造屋>

必身劝为之驾翻译 必身劝为之驾的意思

"必身劝,为之驾"翻译是: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这句文言文出自<高帝求贤记>,原句为"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此句的意思是: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原文原句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翻译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的意思

翻译: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该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创作的<种树郭橐驼传>,本文以树喻人,讲述了种树育人.治国养民的道理,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

归优益重家人为之请巫翻译 沈沌子多忧文言文

"归而益忧,家人为之请巫"的意思是:(沈屯子)回家后更加忧虑,家人为他请来了巫师."归而益忧,家人为之请巫"出自文学家刘元卿的寓言集<贤奕编>,<贤弈编>在清朝时被收入<四库全书>. <沈沌子多忧> 沈屯子偕友入市,闻谈者言:"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饷,外阻援兵."蹙然诵叹不已.友曳之归.日夜念不置,曰:"文广围困至此,何由得解?"从此悒悒成疾.家人劝之徘徊郊外,以纾其意.又

商鞅立木文言文翻译 商鞅立木文言文

<商鞅立木>的译文: 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们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前放置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不会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