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吕氏春秋·自知》原文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做人不要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以为自己掩盖的很好,所有人都看不出来,通常比喻自欺欺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欺骗自己,那些伪造的人可以蒙蔽一段时间,但其不能一辈子蒙蔽,该类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其出自《吕氏春秋·自知》,作者吕不韦。

  《吕氏春秋·自知》原文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自知》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发出了况况的声音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于是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那就太糊涂了

  《吕氏春秋·自知》注释

  1、钟:古代的用青铜做的,只有大富大贵的人才能拥有。

  2、况然:况,象声词。

  3、然:一般指什么什么的样子。

  4、以椎毁之:之,指代钟。

  5、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之,指敲钟的声音。

  6、椎:铁锤子。

  7、遽:急忙。

  《吕氏春秋·自知》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割据混战的局而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吕不韦像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实现全国统一在战国后期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各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来实现统一,为实现统一的目的,必定要进行兼并战争。当时秦国的变法比较彻底,在兼并战争中,无论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逐步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吕氏春秋·自知》赏析

  该文主要是围绕着事物的客观性来讲得,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故事中的那个小偷以为把耳朵堵住铃声就会消失了,这是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总之,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吕氏春秋·自知》作者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其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时间: 2024-12-10 20:45:43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吕氏春秋·自知》原文的相关文章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的故事

成语掩耳盗铃讲述了春秋时期,有一个小偷去偷一口大钟,他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到,最后被人们抓住的故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自欺欺人.

吕氏春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吕氏春秋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吕氏春秋>告诉我们的道理: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当对象发生变化时,处理事物的方法也要变.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我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掩耳盗铃给我们的启示

<掩耳盗铃>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根据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最后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

管鲍之交原文翻译 管鲍之交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的意思 草书大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意思是: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也没认出来自己写的是什么字.出自<草书大王>. <草书大王>原文 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译文 张丞相喜欢书写草书(草体字),但是很不工整.人们都讥笑他,他却不以为然.一次,他忽然得到佳句,赶忙索要笔墨奋笔疾书,字非常潦草,写了满纸.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的道理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的道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于有困难的人,我们不应该吝啬帮助,不要空口说白话,应该诚心诚意.从实际出发,并且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子家里贫穷,就向监河侯借粮米.而吝啬的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说等收到租金后,借给庄子三百两金子.庄子愤怒地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讽刺监河侯. 涸辙之鲋的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

那一定会很好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告诉我们什么

<那一定会很好>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一定会很好的>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一粒种子虽然渺小,但是它努力使自己变成一棵大树,它为了服务别人,牺牲了自己. <那一定会很好>原文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学问.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也可能在其他领域有高于自己的地方,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积极从他人身上学习自己欠缺的长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出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他'文'的称号呢?&

执竿入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执竿入城出自哪里

<执竿入城>这则笑话告诉人们的道理:我们的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处理事情,不要不懂变通.做事不应胡乱听信他人的建议,相信别人片面的经验,照搬照做,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执竿入城>选自<笑林·三国魏>,作者是邯郸淳,三国时期魏国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 <执竿入城>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