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送孟东野序全文的意思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

  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乐,是由在心里郁结的情感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它常常借用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音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用文辞发音的人,来借他们发音。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辞发音的,就借他们来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发音,自己就借着《韶》 乐来发音。夏朝时,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发音。伊尹为商朝发出了声音,周公为周朝发出了声音。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上的文辞,都是文辞中发音发得最好的。

  周朝衰落时,孔子一班人发出了声音,他们的声音宏大而且传得长远。《论语》说: “上天要让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难道不是真的吗? 周朝末期,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屈原用楚辞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用儒道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一类人,都用他们各自的学说来发出声音。

  秦朝兴起时,李斯用文辞来发出声音。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辞发出声音的。这以下到魏、晋两朝,用文辞发出声音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语言放荡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杂乱而没有法度。这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顾他们吧! 为什么不让发音最好的人来发出声音呢?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

  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 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 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 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送孟东野序》原文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夺,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杨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孟东野序》注释

  1、挠:摇动。

  2、荡:振动,振荡。

  3、跃:飞溅。激:在此意为阻遏。趋:快走,此指水流迅速。梗:堵塞。炙:烧。

  4、思:思虑。怀:感伤。

  5、乐:音乐。郁:郁结,蓄积。假:借助。

  6、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我国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一般用来指代各种乐器。金,指钟;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笛;匏,指笙、竽;土,指埙;革,指鼗、鼓;木,指祝、敔。

  7、时:季节。

  8、推夺:推移、交替。

  9、唐:帝尧的国号,虞:帝舜的国号。咎陶:又作“皋陶”、“咎繇”。舜的臣子,掌管司法,制定法律。禹:原为舜臣,后来成为夏代第一个国王。

  10、夔:舜时乐官。《韶》:相传为舜时乐曲名,由夔制作。

  11、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太康以淫佚失国,五子作歌陈述大禹的警戒。

  12、伊尹:商代的贤相,作《伊训》、《太甲》等文。

  13、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作《大诰》、《多士》、《无逸》等,相传制定了《周礼》、《仪礼》。

  14、《诗》:《诗经》。《书》:《尚书》。六艺:指《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15、孔子:儒家创始人,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集为《论语》一书。

  16、木铎:木舌的铃。

  17、庄周:战国时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著《庄子》。荒:广大,唐:空阔。

  18、屈原:战国时楚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

  19、臧孙辰:春秋时鲁国人,其言论见《国语》,《左传》。孟轲:战国时人,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见《孟子》。荀卿:战国时人,其言行见《荀子》。

  20、 李斯: 战国末人,曾任秦国丞相, 著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见于 《史记》。

  21、 司马迁: 西汉时人,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著有《史记》。相如: 即司马相如, 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 西汉著名儒学家兼辞赋家, 著有 《太玄》、《法言》等。

  22、 魏、晋氏: 魏、晋两朝。

  23、 节: 音节、节拍。数: 频繁、细密。弛: 松懈。肆: 放肆。

  24、无章:没有法度,丑:厌恶。形容词用如动词。

  25、陈子昂等: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

  26、浸淫:渗透,接近。

  27、从吾游者:指跟作者学习的人。尤:特出,杰出。

  28、奚以:何以。

  29、役于江南:指赴溧阳就任县尉。唐代溧阳县属江南道。

  《送孟东野序》赏析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是议论文中的佳制。

  文章内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

  第二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东西;而上天则用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

  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文章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

  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作者发问:孟郊、李翱、张籍三人的优秀诗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感慨。

  《送孟东野序》创作背景

  孟东野,名郊,字东野,浙江人氏,韩愈的学生和挚友,唐代著名的诗人。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屡试不中,直到46岁才成进士,仕途更是坎坷,直到50岁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篇序文,就是韩愈送他去江南时的劝慰之言。文章暗喻了当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没人才的恶劣做法。整篇序是为孟郊的不得志鸣不平,可见韩愈对他的同情和推崇。

  《送孟东野序》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时间: 2024-10-27 08:49:22

送孟东野序全文翻译 送孟东野序全文的意思的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

初三语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送何遁山人归蜀翻译 送何遁山人归蜀的翻译

送何遁山人归蜀翻译是:春风吹来,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远方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啼鸣,触痛了四川来的山人似箭归心.想象着回到家时正好是春社,燕子也刚刚飞回,下马清洗着衣服.每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琐事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 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

史记项羽本纪全文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的全文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的全文翻译:项籍是下相人,字羽.项羽最初起事时,年龄是二十四岁.项籍的叔叔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即是那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将军.项氏世代都是楚国的大将,被分封在项地,因此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

夫酒之设全文翻译 夫酒之设文言文全文翻译

<又诫子书>全文翻译:宴席上酒的设置,必须要符合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尽了礼节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作品原文: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选自陈寿的<诸葛亮集>.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

李泰伯改字全文翻译 李泰伯改字的全文翻译

<李泰伯改字>的全文翻译:范仲淹在桐庐担任太守时,最初在钓鱼台修建了一个严先生祠堂(纪念严光),自己写了一篇记文,文章内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传记及歌词写完后,拿它给南丰的李泰伯看. 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后,回味赞叹不止,站起来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我就随意改动一个字,使歌词更完美;范公很高兴的握住他的手请教.(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想把德字换风字,你看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全文翻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全文翻译揭示了什么意思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的全文翻译: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原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这句话出自<庄子集释>.不能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意思

<晋平公炳烛而学>全文翻译: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作品原文:晋

老人引杨氏入山全文翻译 老人引杨氏入山全文翻译详细

<老人引杨氏入山>全文翻译:有一个老人带领了一个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道:"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你们能不能收留他?"穴中人回答说道:"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肯定是个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