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出处

  “一鸣惊人”最早的典源为《韩非子·喻老》,其记载:“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有所暗指的话称‘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讲述了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后《史记·滑稽列传》也载有楚庄王之后同类事:“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战国时期,齐威王刚继位,国势很弱。第一年晋国就来侵犯,一直打到灵丘这个地方;第六年鲁国又来侵犯,第七年,卫国侵犯,夺取了薛陵;第九年赵国夺取了阵地。九年之间齐国多次受到侵略,齐国人民渴望国家强大起来,可是威王却没有任何行动。

  齐国大臣淳于髡(kūn),趁一次和威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向威王说道:“有一只大鸟,落在您的庭院里,三年来不叫也不飞,您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一只鸟吗?”

  威王笑道:“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回答了淳于髡后,立即召集全国各大夫会议,会上对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去管理即墨以来,天天有人说你坏话。但我派心腹去即墨调查,那里农业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政府没有积压案件,齐国东方因此安宁。因此,是你没有贿赂我左右办事的人,所以是他们在毁谤你呀!”于是重赏了他。接着有对阿城大夫说:“自从你去管理阿城以来,天天有人说你豪华,但我一调查,你那里农田荒芜,人民贫苦,赵国攻打你也不去援助,卫国夺取领地,你又不当回事。我左右办事的人都称赞你,是他们受你贿赂的缘故吧!”于是立即把他杀了,把谎报情报的人也杀了。

  从此,齐国做官的人人震惊,不敢做坏事,齐国慢慢强盛起来了。威王立即起兵,打败了赵国、卫国等来犯的国家,各国从此敬畏齐国,二十余年从没人再敢来侵犯,齐国成为一带霸主。

时间: 2024-12-11 11:14:52

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 齐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的相关文章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启示是什么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非要滔滔不绝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本事:平时不露声色是为长远观察问题,蓄积力量,不但能够正确地预见未来,更能够掌握适当时机. 一鸣惊人的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即位已经三年,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们对他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他的死罪!"因此,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劝谏. 但是有个名叫伍举的大臣对庄王说:"我有个谜请大王猜猜."庄王说:"你说吧."伍举说:"楚

一鸣惊人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一鸣惊人的故事讲了什么

一鸣惊人的故事主要讲了楚庄王初登王位后荒废朝野,某日在听到大臣的劝解之后,决定做一个天下霸主的故事.后来他潜心改正,终于国力强盛,保持了国家的领土.一鸣惊人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什么 庄周梦蝶的启发是什么

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典故是: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典故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

空袭警报打一成语 空袭警报打一成语是什么成语

"空袭警报"打一成语的谜底是一鸣惊人.空袭警报又叫做防空警报,防空警报主要使用音响警报器等制式器材,发布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当人们听到"空袭警报"时,就知道危险即将到来,这正符合"一鸣惊人"的字面意思. 一鸣惊人的解释 一鸣惊人指一叫就使人震惊,最早出自 <韩非子·喻老>,原文为: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后<史记·滑稽列传>中也有提及.一鸣惊

什么蚌相争渔翁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译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意思是: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 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的意思是什么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真正让全军服从指挥,不用"诚信"(或者信用)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句话的出处是<吴起守信>,其中的原文是: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这句话的典故 原文是: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逢是什么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的"逢"意思是碰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路过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出自<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铁杵成针"这个词用来勉励人们坚持不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成针"这个词出自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铁杵成针>典故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

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翻译

<一鸣惊人>文言文翻译: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谜语,又喜好彻夜宴饮,淫乐无度,陶醉其中,不治理国事,把政务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思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思解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扩展资料: 一鸣惊人"故事中的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