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立志出乡关出处 七绝改诗赠父亲思想情感

  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原文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赏析

  此诗写于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起首两句表明了作者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时间: 2024-11-08 20:21:23

孤儿立志出乡关出处 七绝改诗赠父亲思想情感的相关文章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什么的作品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怎样的作品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明志诗.这首诗写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全诗直抒胸臆,主题明确,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明了作者求学的坚决与志向的高远.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原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中描写了西湖六月的风光,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第一句中的"毕竟"二字写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给人非常美好的想象,可以从诗人的口气中感受到西湖的美.诗的第二句表明了六月时候的诗句与其他季节不一样,是非同一般的.诗的三

水落而石出者的而的意思是什么 水落而石出者出处

"水落而石出者"中而的意思:表示承接."水落而石出者"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

春日的中心思想 春日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春日>赞美了春天里万象更新的美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无限欢畅的心情.全诗看似是一首咏春诗,实际表达了作者想要膜求圣道的本意,是一首哲理诗.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 诗的第一句点名了地点和主题,"寻"字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写出了作者的闲情逸致.诗的第二句描写了观赏春景时候所获得的初步印象,"一时新"写出了作者郊游时候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诗的第三句中的

登科后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登科后这首诗体现了什么

<登科后>的作者是孟郊,诗中表达了作者春风得意.一朝成名后得意心情,这首诗还使"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更为人们熟知.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意主旨

<江南逢李龟年>的后两句运用了反衬和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国事凋零的感慨.诗中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反衬的是满目凋零的国家以及漂泊的落魄艺人,"落花时节"也暗喻着离乱的世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赏析 诗中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什么的一首勉励诗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

关于父爱的古诗20首 有关父爱的古诗20句

1.<父爱>风饮清新雨润路,遥书家信忆蒹葭.云霄之上植骄霞,父爱如山心驻家.2.<父爱>擎起妻儿一片天,遮风避雨赖双肩:甘心承得千般苦,父爱无言深似渊.3.<梦遇父亲>思亲夜夜感凄惶,老父怏然伫近旁.伸手拽牢呼爸爸,踉跄惊醒臂犹扬. 4.<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5.<洗儿>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孩儿愚与鲁,无忧无虑到公卿. 6.<送贾讷倅眉>

孩儿立志出乡出自哪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的出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句话出自近现代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原文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1910年秋天,作者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首诗是少年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