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

  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时间: 2024-12-09 12:42:1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是什么的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点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1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据是什么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请问它的中心思想是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特点

共三种:依次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扩展资料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100字 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50字

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共三种:依次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扩展资料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景介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背景是战争.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因此,在<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所以,本文的论点应该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