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家乡江宁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原文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翻译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瓜洲》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

  《泊船瓜洲》赏析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泊船瓜洲》创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

  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

  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进士。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曾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被任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罢相后退居江宁。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集》。

时间: 2024-12-10 22:50:46

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相关文章

梅花魂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梅花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魂>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欢之情和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梅花魂>一文以墨梅图为线索贯穿全文,并通过描写祖父的三次流泪,表现出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与眷恋的感情. <梅花魂>写了哪几件事 1.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 2.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 3.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 4.送我墨梅图. 5.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 <梅花魂>作者简介 <梅花

爱莲说和陋室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突出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陋室铭>通过赞美陋室抒写了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陋室铭>通过对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

三衢道中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三衢道中古诗的思想感情

<三衢道中>表达了作者在初夏时节出行游玩时的愉快心情.全诗描绘了初夏时节清新秀丽的宜人风光,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寓情于景,既表现出充满生机的初夏情景,也表达了诗人轻松愉悦的情绪. <三衢道中> 曾几 [宋代]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阴:树荫.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

清平乐村居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清平乐村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清平乐·村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诗中作者把一家五口的不同面貌和情态刻画了出来,将他们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

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陋室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陋室铭>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操.在诗人眼中,精神的富足和高尚要远远高过物质上的享受.诗人身处陋室,却不因此自感卑贱,这亦说明了诗人具有不与世事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 <陋室铭>的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书法家柳公权曾经将<陋室铭>刻成碑文.后来因为战争原因,室碑俱毁.目前存在的陋室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知州宋思仁重建的. <陋室铭>的赏析 <陋室铭>全篇不满百字,却

浪淘沙其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浪淘沙其一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浪淘沙其一表达了作者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扩展资料: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

天净沙·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天净沙·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舒适与热爱.<天净沙·春>是元代散曲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小令,其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天净沙·春>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

村居表达了作者对什么之情 村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村居>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画,描绘了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和谐的生活趣味. <村居> 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首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次句写村中

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字面上看,全诗流露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的第一句表现出了小船行驶的速度之快,顷刻就到.诗的第二句描写了作者依恋的心情,作者对钟山的回望反映了诗人对钟山的依恋之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诗的第三句描绘出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

卖炭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赏析

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