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诗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时间: 2024-08-22 09:44:42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翻译的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翻译是什么

<小石潭记>的翻译:我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是身上佩环相互碰撞而发出的声音,心里为此感到快乐;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的底部是整块的石头,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部分的石头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与悬崖. <小石潭记>的原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翻译 《安国寺记》原文(节选)

翻译为:探得吴兴城南边有个安国寺,树木茂盛,竹子修美,亭台楼阁,景色不错.此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安国寺记>,<安国寺记>为安国寺记系元丰七年(1084),苏轼改汝州安置即将离开黄州时所作.文章回顾了居黄期间的生活及思想变化,表明了苏轼从一个有为的封建政治家,经过"乌台诗案"的严酷打击后,佛老思想的滋长. <安国寺记>原文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的原文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和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登泰山记原文和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翻译 右溪记原文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翻译: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出自唐代文学家元结的一篇散文<右溪记>,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右溪记>原文 右溪记 唐·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自京师乘风雪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

"自京师乘风雪"翻译: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 "自京师乘风雪"出自清代姚鼐所创作的<登泰山记>,<登泰山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文章的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的佳作. <登泰山记>原文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翻译 养竹记原文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翻译: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出自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篇散文<养竹记>.全文语言浅显通畅,朴素自然,文字省净,意境新颖,极富哲理性,同时又反映出作者对当时不注重培养人才,不知道爱惜人才的现实状况感到忧虑的心情. <养竹记>原文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

岳阳楼记翻译简短 岳阳楼记原文

<岳阳楼记>翻译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