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翻译 观书有感译文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原文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注释

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⑵“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⑶渠: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⑸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⑹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⑺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书有感》赏析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观书有感》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

  《观书有感》作者介绍

  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

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文公文集》。

时间: 2024-08-10 14:42:52

观书有感翻译 观书有感译文的相关文章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端叔书文言文译文

<答李端叔书>的译文:我叩首再次向您致敬.听闻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相识的朋友处常常见到您写的诗文,虽然不多,也足够可以大致知道您的为人了. 平常的时候,我们不通书信,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弟子由来到这里,先承蒙您赐我书信,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笨拙迟钝,不讲礼貌,到了这种程度,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对我如此情深义重,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 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是不是因为黄

望月有感翻译 古诗望月有感的翻译

时世艰难,战乱灾荒,祖先的家业荡然无存,弟兄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各奔东西.战乱之后田园荒芜寥落,兄弟姐妹在逃亡途中流落离散.顾影自怜就像那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共望一轮圆圆的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

谏逐客书翻译 谏逐客书的翻译

<谏逐客书>翻译 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 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翻译: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传记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以树喻人,讲述了种树育人.治国养民的道理,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

直书原文及翻译 直书刘知几翻译

<直书>原文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乱君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 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

诫兄子严敦书翻译 诫兄子严敦书全文翻译

<诫兄子严敦书>翻译: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还交往一些轻薄的侠客.马援在交趾前线,写信回家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妄断是非和正统法规,这是我最厌恶的,宁死不希望听到子孙有这样的行径啊. 作品原文: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

观别者翻译及赏析 观别者的翻译及赏析

观别者翻译:排列在青青杨柳的路上,正在送别远去的亲人.是爱子宦游要去燕赵,高堂上还有他年迈的双亲.不离家无法把双亲奉养,离家去又新忧殷殷.情意恳切地把兄弟嘱咐,恋恋不舍地面对相送的乡邻.都门祖帐中饮过了饯行酒,从此就告别了亲属和友人.洒泪去追赶前面的同伴,怀着悲伤启动远行的车轮.车马人从渐渐不能望见,车马后面不时扬起灰尘.我离开家乡日子也已很久,见到这情景不禁泪水满巾.赏析:此诗描绘了诗人所看见的一个离别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苦闷与无奈之情.全诗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句句伤情,感情细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的文言文翻译

又答王庠书文言文翻译: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称赞我的华丽辞藻,褒奖得有点过分了,如今我年老多病,荒废遗忘,哪里担当得起你这样的年轻才俊对我抱有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死记的东西,与现今科举考试的情况大致相同.当时也有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 不过那些文章就算在也没有什么作用.实在没有抄近路获取学问的方法.只是像你这样有很高的天赋.很强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学习,自然会获取做学问的门道,这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不需外

观沧海意思翻译原文 观沧海作者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原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