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之子原文及翻译

  《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鲍氏之子》翻译

  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它们来给民众享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一个年龄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只是种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并吃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也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

  《鲍氏之子》寓意

  《鲍氏之子》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批判了那种认为万物由上天制造出来的唯心主义,赞扬了鲍氏之子的唯物论思想。

  《鲍氏之子》注释

  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

  ③食:宴饮。

  ④坐:通“座”,坐席,座位。

  ⑤以:用来。

  ⑥为:给。

  ⑦和:应和。表示同意。

  ⑧响:回响,回声。

  ⑨预于次:参与在末座。预,参与。次,末座。

  ⑩类:种类;物类。

  ⑪徒:只。

  ⑫智力:智慧和力量。

  ⑬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

  ⑭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⑮岂本为人生之;本:本来,原本。

  ⑯且:而且。

  ⑰蚊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蚋,生活在水中,能吸食人畜的血、类似蚊的一种昆虫;囋:叮咬。

时间: 2024-09-02 06:53:11

鲍氏之子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

鲍氏之子原文及翻译和寓意

<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鲍氏之子>翻译 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

​鲍氏之子的寓意及原文翻译

<鲍氏之子>原文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鲍氏之子>翻译 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设宴祭神,一起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

鲍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鲍氏之子文言文翻译大全

<鲍氏之子>翻译:齐国姓田的(权臣)在厅堂举办宴会祭神,一起来吃饭的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的.田氏看了,不禁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它们来给人民食用."所有食客高声附和.一个年龄约十二岁姓鲍的小孩,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是并存的,只是我们种类不同而已. 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慧和力量不同而互相制约,依次互相吞食,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并吃它,难

钟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钟氏之子文言文的翻译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较好的声誉,在他们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后,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我能见见你的两个儿子吗?"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看见后问道:"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感到畏惧,所以出了很多汗."皇帝又问钟会:那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而紧张,连汗也不敢出."在幼时,钟毓.钟会趁着父亲正在午睡,是一起偷喝药酒.其父当时觉察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

孟母戒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戒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

鲍子都文言文翻译 鲍子都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鲍宣字子都,是渤海高城人.鲍宣勤奋好学,通晓经义,后来担任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升任为郎官,因病离职,又担任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推荐他做议郎,后来鲍宣又因病离开.哀帝初年,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调任豫州牧. 一年多后,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常常上书进谏,据理力争,他的言辞质朴,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

孟母戒子文言文及翻译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年幼时,(有次)他在背诵,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中途停止背诵,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戒子文言文及翻译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

姜氏何厌之有翻译 姜氏何厌之有的翻译

姜氏何厌之有翻译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创作的<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主要讲述了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篇文章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全文情节丰富曲折,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q

范氏之亡也文言文翻译 范氏之亡也的文言文翻译

范氏之亡也文言文翻译: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害怕自己听到钟声,这就太荒谬了. <范氏之亡也>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锥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范氏之亡也>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