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哪个朝代的 孟子名句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同时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名句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主张什么思想

  1、孟子一般来说是对孔子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

  认为仁、意、礼、智不是外在给予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不过不曾切己反思罢了。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就是“四心”,即所谓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又叫作良心和本心。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

  2、以性善论为基础,孟子的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就是要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3、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4、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继承。“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然这里要明确的是,孟子的利,有两个不同的向度。首先是治国方略意义上的。“义”特指王道,“利”特指霸道,分别代表不同的治国方略,是对立的。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在政治及经济方面的新主张,如改进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阐述的“井田制”理想等,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此后,《孟子》成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

  《孟子》还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肓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二则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则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相以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忧惧,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将导致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时间: 2024-08-29 15:56:56

孟子是哪个朝代的 孟子名句的相关文章

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子介绍

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孟子战国时期的人.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是什么

孟子四端说的内容:每个人天生本性都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孟子四端说的出处 孟子四端说出自<孟子·公孙丑>,原文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四端说的意思 孟子认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并非后天教化而成的.而这种本性就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四端包括人的恻隐之心.

孟子和什么并称为四书 孟子和什么合称为四书

<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为四书,<孟子>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四书常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书合称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为儒家经典,传承了自孔孟以来的儒家学说与思想. <孟子>的主要内容 <孟子>在南宋时期被当时的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孟子现存七篇十四卷,记载有孟子

孟子的弟子有哪些 孟子有名的弟子有哪些?

孟子门下授业弟子众多,最有名的有万章.公孙丑.乐正子(乐正克).公都子(公都不显).屋庐子(屋庐连).孟仲子.陈臻.陈代.高子(高齐).充虞.徐辟.彭更.咸丘蒙.桃应.浩生不害.盆成括.季孙氏.子叔疑.滕更.曹交.周霄等等.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万章,是孟子高足弟子,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封

孟子被后世尊为什么 孟子被人们称为什么

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因为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人们认为孟子仅次于孔子,因此被称为"亚圣".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教育家. 孟子简介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且宣扬"仁政",代表作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被后人称之为什么 孟子与孔子合称为什么

孟子被后人称之为"亚圣",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孟子的核心思想 1.性善说,孟子主张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以为每个人生来就是具有仁.义.礼.智的,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2."仁政"思想,最早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四心是 孟子提出的四心是什么

孟子提出的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之间有着逻辑上的递进关系,人先有不忍人的恻隐之心,而后依次生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种品德,即仁.义.礼.智. 四心的出处 孟子关于"四心"的说法是他的学说"四端说"里的主张,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如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

孟子少时诵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诵翻译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

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滕文公下翻译

原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