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出自哪里

意思: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记承天寺夜游》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时间: 2024-08-29 17:46:4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出自哪里的相关文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该语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

横眉俯首出自鲁迅的什么 横眉俯首出自鲁迅的什么文章

"横眉"."俯首"出自鲁迅的诗歌<自嘲>,原句如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的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千夫所指的敌人,坚决不屈服: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的人. <自嘲>的原诗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g

记承天寺夜游是几年级的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的课文,其作者是宋代文学苏轼.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古文鉴赏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内容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文翻译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

遂至承天寺的遂是什么意思 遂至承天寺出处

遂至承天寺的遂的意思:于是,就."遂至承天寺"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苏轼号什么是什么之一 苏轼号叫什么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北宋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在词.诗.散文和书画方面都有很大的造诣. 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苏轼的诗集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放豪迈,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论诗的艺术成就十

记承天寺夜游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主旨句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感叹闲适自在的自然生活,同时也隐含诗人对官场生活与官场小人的鄙夷. <记承天寺夜游>的译文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入睡,这时看见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突然想到没有人和我一起游乐,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着,我和他一起在庭院里散步.被月光照耀的地面像积满清水一般澄澈透明,还有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