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的翻译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篇散文《墨池记》。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墨池记》注释

  1、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信然:果真如此。

  7、邪:吗,同“耶”。

  8、方:当……时。

  9、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0、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1、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2、岂有:莫非。

  13、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4、休:停留。

  15、书:书法。

  16、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 庾翼、郄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

  17、盖:大概,副词。

  18、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致,取得。

  19、及:赶上。

  20、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2、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3、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4、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5、其:指代墨池。

  26、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27、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28、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29、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30、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31、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

  《墨池记》赏析

  此篇名为《墨池记》,着眼点却不在“池”,而在于阐释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勉励学者勤奋学习。以论为纲以记为目,记议交错,纲目统一,写法新颖别致,见解精警,为难得的佳作。

  开头,大处落笔,以省险的笔墨,根据荀伯子《临川记》所云,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环境和状貌:“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此处叙述墨池的处所、形状和来历,可谓简而明。

  然后,又根据王羲之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指出墨池得名由来。有关墨池传说,还有诸说法。

  接着发为议论,先用揣测语气含糊认可“故迹”,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并借“推王君之心”,提出“勉其学者”学习“仁人庄士”的写作目的。谈书法是“题中”之意,而谈“道德”,谈“仁人庄士之遗风”永垂后世,则属“题外”之意。

  全篇因物引人,由人喻理,又据理诲人,逐层深入,说理透辟而态度温和,颇见长者开导后生的儒雅气度。文章一面叙事,一面议论。借事立论,因小见大,言近旨远,十分切题。文中用了不少设问句,而实际意思是在肯定,因此话说得委婉含蓄,能引人深思。

  《墨池记》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时间: 2024-11-08 22:31:06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的翻译的相关文章

汉世老人文言文翻译 汉世老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年纪大了却没有孩子.他家里非常有钱,但他生性吝啬,衣食粗劣,(他平时总是)天一亮就起床,天黑了才睡觉.他经营产业,聚敛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不舍得花钱.有的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了事,便到屋里取十文钱,从厅堂往外面走,边走边往下扣减.等到走出门后,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 一会又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致别人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人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财充入国库. 原文: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

夫没者岂苟然哉的苟然是什么意思 夫没者岂苟然哉中苟然的意思

苟然的意思:随便,轻易,随随便便.整句的意思: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里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该句出自苏轼所作的<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 <日喻>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翻译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的翻译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翻译: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该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和桃源诗序>,该文讲的是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桃花源并非仙境. <和桃源诗序>原文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

浮世三千吾有三爱翻译 浮世三千吾有三爱出自哪里

"浮世三千,吾有三爱"的意思:人世繁杂纷乱,我爱的只有三样东西.这句话出自<暮光之城>,原句为"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sun,moon,and you,sun for morning,moon for night,and you forever." <暮光之城>的介绍 <暮光之城>是<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第一部,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影片讲述了爱德华·卡伦作为吸血鬼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文言文翻译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翻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出自文言文<女娲造人>,全文翻译如下:传说,天地刚刚分开时,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来创造人类.女娲的工作量很大,力量不足以制造足够多的人类,于是就牵来一条绳子伸入泥浆里,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俗说天地开辟的出处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出自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体现的哲理是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体现的哲理是什么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体现的哲理是:整体决定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不谋万世者的出处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出自清代学者陈澹然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这句意思是:不能为国家进行长远谋划,一时的聪明也是短视的.微不足道的.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意思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什么意思

意思: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该句出自林则徐所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受到谪贬伊犁充军的处分,被迫在西安与家人分别时为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性情人格而作,表达了作者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诗作淳厚雍容.平和大度,颇合大臣之体.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

岂独伶人也哉翻译 岂独伶人也哉译文

翻译: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岂独伶人也哉"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创作<五代史伶官传序>,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翻译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意思

翻译: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观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