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哪一篇 在水一方诗词原文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中的《蒹葭》,《蒹葭》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描写了男子追求自己求而不得的意中人,“在水一方”象征着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在水一方诗词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水一方诗词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在水一方诗词注释

  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水中的沙滩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沙滩。

  在水一方诗词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在水一方诗词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在水一方诗词作者简介

  本诗作者不详,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时间: 2024-12-10 22:11:15

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哪一篇 在水一方诗词原文的相关文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的哪一篇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哪首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中的<国风·秦风·蒹葭>.<蒹葭>总体上描写了一种思慕某人而不可得的情绪,有人说<蒹葭>是描写君主求贤的:有人说<蒹葭>是描写爱情的诗,追求心爱之人而不得的:还有人通过韵律去解说<蒹葭>,而现代人通常认为其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 <蒹葭>解读 第一.二句既写时间和地点,也预示诗人的心情,一个秋天的清早,诗人来到黄河边,望见一片苍茫的芦苇,芦苇上覆盖着一层晶莹的露水,看起来像是霜,诗人的心

蓁蓁出自诗经哪一句 其叶蓁蓁古诗原文

蓁蓁出自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该句出自<诗经>中的<周南·桃夭>一篇,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周南·桃夭>原文 周南·桃夭 作者:无名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翻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呦呦鹿鸣出自诗经哪一篇 呦呦鹿鸣的原文

呦呦鹿鸣出自<诗经>的<鹿鸣>这篇.原文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原文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

蒹葭选自诗经的哪篇 蒹葭原文选自哪里

<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全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男主人公在河岸一方遥望对面的伊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及其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蒹葭> 佚名 [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

关雎选自诗经哪一篇 诗经关雎情感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为中国先秦时代民歌,是<诗经>的首篇,又为十五国风第一篇.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是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翕出自诗经的哪里 翕在古文中的意思

翕出自<诗经>的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是和顺.以读音xī为名的人很多,但该字却不常见.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加以整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建议,尊诗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并沿用至今.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哪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原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中<卫风·淇奥>一篇,此诗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运用大量的比喻,前后多个比喻表现出一种变化和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 <卫风·淇奥>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

诗经多少篇 诗经一共多少篇

<诗经>一共收集了311篇诗歌,但其中有6篇是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的<诗经>只有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后来为了方便,人们便称之为"诗三百". <诗经>简介 <诗经>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qu

诗经共有多少篇 诗经共有多少篇作品

<诗经>一共有311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小雅>和<大雅>,而<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其中<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诗经>的介绍 <诗经>是中国最早诗歌总集,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