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出自哪里 左传的简介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出自《左传·昭公八年》。原句:“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意思是君子的话,诚实而有证明,所以怨恨远离他的身体。小人的话,虚伪而没有证明,所以怨恨和灾祸来到他身上。征:古义可表示证明、验证,现代汉语用“证”。

  左传的简介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左传的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传的创作背景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时间: 2024-11-09 00:47:17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出自哪里 左传的简介的相关文章

失信不立出自于左传的哪一句话 失信不立出自于左传的哪句话

"失信不立"出自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原文如下:君命无贰,失信不立.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的命令说一不二,失去信义就难以自立. 对"失信不立"的赏析 "失信不立"中的"立"是立足的意思.守信不但是一个人的处世立身之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安民治国之道.然而信守诚诺并不是无原则的,不能做一些有害人民.社会,国家或他人的坏事.信最本质的含义是对自己的所有言行所负的责任. <左传>的简介 <左传>的原

儒家强调的三不朽是指 儒家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什么

儒家强调的"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的意思 "三不朽"指的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指的是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儒家简介 儒家又被称为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对社会

表里山河出自哪本书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介绍

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本文主要对晋楚城濮之战的描述,城濮之战是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霸主地位在城濮所爆发的一场大战,最终晋国胜利.表里山河意思是形容形势险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文节选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 三不知具体指的什么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本书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guì)论战>,意思是: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告诉我们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造成负面影响.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问鼎中原典故 左传问鼎中原原文

楚庄王想一统中原,便问当时的统治者周天子:"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他手下的大臣王孙满回答:"这一统中原靠的不是九鼎,而是这天下百姓的信服."楚庄王听了,明白自己一统中原的时机还未成熟,周天子因此免过一劫. 问鼎中原出处 问鼎中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出自<左传>.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上一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上一句是什么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上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大地吸收阳光来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于易经<象传>的<大象传>,共有六十四条,分别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意. <周易>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渊薮,奠定了中国

一鼓作气出自哪一部书 一鼓作气的意思是什么

"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原句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战依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开始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常比喻在劲头大时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鼓作气的用例 1. 做事要有耐心,但有时也要靠一股冲劲,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2. 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战士们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3.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的典故简短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