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哪首词散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古诗翻译

“一蓑烟雨任平生”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注释

  1、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放声吟咏。

  7、芒鞋:草鞋。

  8、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12、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介绍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时间: 2024-08-26 02:46:07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哪首词散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古诗翻译的相关文章

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体现了苏轼词的什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的哪首词

体现了苏轼词的豪放.这句词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作者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

载不动许多愁是李清照的那首词 武陵春春晚表达的情感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原句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 <

落日余晖映晚霞整首词 落日余晖映晚霞整首词是什么

"落日余晖映晚霞"的整首词是:落日余晖映彩霞,绵绵心事向天涯.相思飞过老篱笆.烦闷休贪杯里酒,无聊莫采路边花.年关近处早回家.这首词是出自当代诗人张小红的<浣溪沙·寄夫>. 这句诗的整首诗的翻译是:傍晚时分的落日阳光倒映着彩霞,无数绵绵的心事奔向远处天涯.我的思念已经飞过了院子里的老篱笆.心情烦闷的时候喝酒不要贪杯,无聊的时候也不要采摘路边的花朵.年关将至,还是早点回家吧. 这首诗是作家张晓红以<浣溪沙>为词牌名写的一首旧体诗.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象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写了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白发翁媪在农村草屋旁闲坐饮酒.大儿子在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三儿子趴在溪边剥吃莲蓬这四幅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村居>的全诗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茅屋的屋檐低矮,溪边长着青翠的小草.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老翁或老妇?大儿子在小溪东

清平乐这首词的翻译是什么 清平乐意思翻译

<清平乐>的意思:春天回到了什么地方?没有找到春天来去的踪迹,感到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踪迹,就唤来春天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能去询问黄鹂.黄鹂的婉转鸣声,无人能理解,顺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 黄庭坚 [宋代]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全词上片写春去无痕,下片写之无踪影可以追寻,抒发了词人惜春.恋春的情怀.全诗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描绘词人的

如梦令赏析 赏析如梦令这首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的前两句写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全词把移动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表达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g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达了什么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哪首词

表达了作者心里的相思一直缠绕在眉间,无法排遣.这句话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也是婚后不久而作的词,表达了对夫君的思念之情.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李清照通过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另辟蹊径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审美体验,又有精妙的审美传达,堪称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感知到人类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又以独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什么意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出自哪首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思是:到了分离的时候,互相握着手,俩人满眼泪花,直到最后都是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这句话出自宋代婉约派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风格凄凉婉转,成为了描写离别情的千古名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着重摹写了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古诗翻译

意思: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