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原文

  意思: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半亩方塘一鉴开”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注释

  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⑵“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⑶渠: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赏析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观书有感二首》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

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

  《观书有感二首》作者介绍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时间: 2024-12-15 22:14:08

半亩方塘一鉴开全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原文的相关文章

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半亩方塘一鉴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书本比喻成方塘,又把方塘比喻成镜子.诗中作者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三.四两句颇有哲理,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

观书有感的意思 观书有感全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的意思: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明可鉴人.天光.云的影子在池塘的水面上不停地变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的原诗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的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写出了方塘的清澈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暗喻人要

半亩花田磨砂膏多久用一次 半亩花田磨砂膏的使用方法

油性皮肤建议一个月1-2次,干性皮肤建议一个月1次,敏感皮肤建议不要使用. 半亩花田的磨砂膏是一款通过胡桃壳成分清除角质的磨砂膏,因为胡桃壳颗粒比较大而且不容易溶解,所以可能有些人使用会有一定的刺痛感,建议油性皮肤建议一个月1-2次,干性皮肤建议一个月1次,敏感皮肤建议不要使用. 第一步 使用身体磨砂膏之前,需要用温水将身体打湿,然后就可以选择用沐浴露将身体清洁干净,也可以不用沐浴露,直接将身体打湿即可. 第二步 趁着身体肌肤还是微湿的时候,取出适量身体磨砂膏均匀涂抹在身体各个部位,再轻轻的按摩

半亩花田磨砂膏可以涂脸吗 半亩花田磨砂膏的用法

半亩花田磨砂膏是身体磨砂膏不可以用来涂脸,以免破坏面部角质层和屏障. 半亩花田磨砂膏不可以涂脸 半亩花田磨砂膏是用于身体的,细微的颗粒,在沐浴时用来按摩身体,让我们瞬间得到了放松,但用在脸上就不太适合了,因为脸部的肌肤更脆弱娇嫩,如果作用在脸上很容易破坏脸上的角质层和屏障. 半亩花田磨砂膏使用次数 油性肌肤最好一个月1-2次,干性肌肤最佳频率是一个月1次,敏感肌肤的最好不要使用,以免给身体肌肤带来刺激,引起身体肌肤不适. 半亩花田磨砂膏的用法 第一步 用磨砂膏前,要先用温水将身体打湿,然后用沐浴

半亩花田磨砂膏怎么用 半亩花田磨砂膏用法

在沐浴后,维持身体湿润的状态,再取适量半亩花田磨砂膏,均匀涂抹在身体各处,轻轻按摩;最后冲洗尽身上的磨砂膏,擦干身体后,使用身体乳均匀涂抹全身即可. 半亩花田磨砂膏怎么用 1.使用半亩花田磨砂膏前,应该先沐浴洗净身体,用沐浴液把身体上的油脂和污渍清洗干净,为身体做一次基础的清洁. 2.在沐浴后,维持身体的湿润以及温热的温度,取适量磨砂膏,均匀涂抹至身体各处,并按摩肌肤20秒左右. 3.在身体关节处以及角质层较厚的粗糙位置,应适当延长按摩时间. 4.最后用清水将身体上的磨砂膏冲洗干净,擦干身体后,

半亩花田去鸡皮肤有效果吗 半亩花田可以去鸡皮肤吗

半亩花田去鸡皮肤有效果,半亩花田磨砂膏可以缓解鸡皮肤问题,它含有胡桃壳成分,可以达到很好的去角质效果.但这种成分颗粒不能溶解,也不是很圆润,因此使用按摩的时候会有点刺痛. 半亩花田去鸡皮肤有效果吗 肌肤的新陈代谢时间是28天,如果代谢产生的废旧角质没有及时去除的话,就会积累在脸上,堵塞毛孔,从而形成鸡皮肤.所以,脸上的角质一定要及时去除,减少鸡皮肤形成的几率. 虽然半亩花田去鸡皮肤有效果,但它只能缓解鸡皮肤问题,是无法根治鸡皮肤的.尽管磨砂膏有辅助治疗鸡皮肤的效果,但其使用的还是不要过于频繁,否

百花杀来我花开全诗 我花开后百花杀全文

"百花杀来我花开"的原句为"我花开后百花杀",出自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全诗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首句的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诗人没有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其中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

蓬门今始为君开全诗译文 蓬门今始为君开全诗翻译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蓬门今始为君开"出自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客至>. <客至>原文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注释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意是什么 千树万树梨花开全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翻译: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开满了梨花.这句诗中的"梨花"其实指的是雪花,用梨花比喻雪花,形象地表现出雪花堆积在树枝上的样子,就像梨花开了一样. 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出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