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翻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意思

  翻译: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其实:它的实际数目。该句出自苏洵所作的《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注释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4、道:原因

  5、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6、率:都,皆。

  7、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8、完:保全。

  9、以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10、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13、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

  14、视:对待。

  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

  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7、厌:同“餍”,满足。

  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厉害。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 的意思。繁,多。

  19、判:决定。

  20、至于:以至于。

  21、颠覆:灭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2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事,侍奉。

  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25、终:最后。

  26、继:跟着。

  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

  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29、既:连词,既然

  30、免:幸免。

  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这句中的“始”与下文“至丹”的“至”,“洎牧”的“洎”,“用武而不终”的“不终”,互相呼应。

  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3、斯: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两次。

  37、却:使······退却。

  38、洎(jì):及,等到。

  39、以:因为

  40、谗:小人的坏话。

  41、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4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43、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

  44、向使:以前假如。

  4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46、当(tǎng):同“倘”,如果。

  47、易量:容易判断。

  48、以:用。

  49、礼:礼待。名作动。

  50、食之不得下咽也 :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51、势:优势。

  52、而:却。

  53、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54、劫:胁迫,劫持。

  55、日:每天,一天天,名作状。下文“月”同。

  5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57、可以:可以凭借。

  58、苟:如果。

  59、下:自取下策。一本无“下”。

  60、从:跟随。

  61、故事:旧事,先例。

  62、下:指在六国之后。

  《六国论》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

  作者集中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后,进而又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当然,态度、分寸是不同的。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六国论》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

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六国论》作者介绍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时间: 2024-08-31 20:46:19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翻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意思的相关文章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翻译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翻译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的翻译: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该句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

秦姗是哪部电视剧里的人物 哪部电视剧中有秦姗这个人物

秦姗是电视剧<将婚姻进行到底>里的人物,其扮演者是陈晴漪,又名陈婷.陈晴漪1981年7月10日生于北京,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内地女演员.模特,主要作品有<新包青天>.<格格的女儿>.<陪你到世界的尽头>等. <将婚姻进行到底>是由张晓光执导,任重.万茜.苏岩.韩青.王策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讲述了老中青三代人在婚姻生活中不同的矛盾,以及在矛盾中不断成长,最终各自收获幸福的故事. 在剧中,秦姗为了留住林伟,于是就用了一张假的孕检单骗林伟说自

过秦论注音版加翻译 过秦论注音版

<过秦论>注音版 qín xiào gōng jù xiáo hán zhī gù,yōng yōng zhōu zhī dì,jūn chén gù shǒu yǐ kuī zhōu shì,yǒu xí juǎn tiān xià,bāo jǔ yǔ nèi,náng kuò sì hǎi zhī yì,bìng tūn bā huāng zhī xīn.dàng shì shí yě,shāng jūn zuǒ zhī,nèi lì fǎ dù,wù gēng zhī,xiū shǒu

过秦论后三段翻译 过秦论后三段译文

<过秦论>后三段翻译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

过秦论上篇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上篇翻译简短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

过秦论上翻译全文翻译 过秦论上篇翻译简短

秦孝公占据了觳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关隘,还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坚定地守卫着这些地盘,主要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夺取衰弱的东周王朝,有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愿,还有并吞八方.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确立法律制度,致力农耕纺织,修缮防守与进攻用的器械,对外推行连横之策并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很容易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去世之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人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了汉中,向西攻占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占据了重大的城邑.六国诸侯都

过秦论后三段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后三段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过秦论>后三段原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

过秦论第五段原文翻译 过秦论第五段的原文翻译

<过秦论>第五段原文翻译:况且天下并没有更小也没有更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都是原先的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君主尊贵;锄头和木棍也没有比钩戟和长矛更加锋利;迁谪戍边的士兵并非足够与九国军队抗衡;陈涉的谋略和用兵之法也比不上九国的谋臣与武将.然而最后成败颠倒.功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过秦论>第五段译文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

过秦论第三段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第三段原文和翻译

<过秦论>的译文:到了秦始皇的时候,开始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各国;吞灭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登上皇座来统治天下,通过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秦始皇的威望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占百越的土地,把百越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头,颈上系着绳子,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过秦论>第三段原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