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的典故 打草惊蛇的出处

  唐代时有一个县官叫王鲁,他经常贪污受贿,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看完状子后很害怕,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以惊蛇。”意思就是:你(虽然)打了草,我就像一条蛇,被吓住了。

  打草惊蛇,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出自《南唐近事》宋·郑文宝:“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造句示例:

  1、侦破工作应谨慎保密,不要打草惊蛇。

  2、你这样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给下一步的工作带来困难。

  3、不要做那种打草惊蛇的蠢事,不动则已,要动就必须使罪犯全部落网。

  4、大家先不动声色,免得打草惊蛇,让他跑了。

  5、这个计谋的关键在于避免打草惊蛇,等对方松懈后,可一举进攻。

时间: 2024-12-10 20:22:55

打草惊蛇的典故 打草惊蛇的出处的相关文章

打草惊蛇的故事 打草惊蛇的寓言故事

打草惊蛇讲的是唐代的时候有个叫王鲁的人,经常贪污受贿,当朝廷派官员下来巡查的时候,百姓就写了状书,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贪污受贿的行为,王鲁看了之后,感觉状纸里写的人做的坏事都和自己差不多,害怕百姓接着就告到自己头上,于是在纸上写了"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八个大字的故事. 打草惊蛇的典故 南唐时候,涂县的县令叫王鲁.这个县令贪得无厌,贪污受贿,在他做县令的时候,干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坏事.看着上司这样,下面的人便也一个个明目张胆干坏事,压榨涂县的老百姓.一次,适逢朝廷派员下来巡察地方官员情况,

东床快婿典故 东床快婿的出处

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年轻时很有才华,太尉郗鉴很器重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于是派人向王羲之伯父王导求亲.王导领来人到东厢房去看,只有王羲之独自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吃东西.来人回去向郗鉴汇报说东床坦腹的就是,最后就选了王羲之做女婿. 王羲之的岳父郗鉴是济宁市金乡县人,东晋著名将领和书法家,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功封高平侯.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入木三分成语典故 入木三分成语出处

成语入木三分讲述的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在他小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并且非常的刻苦.他经常在水池边练字,结果连池水都快被染黑了.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因此而得. 成语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入木三分典故 入木三分成语出处

成语入木三分讲述的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在他小时候就开始练习书法,并且非常的刻苦.他经常在水池边练字,结果连池水都快被染黑了.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因此而得. 成语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不可捉摸的意思解释词语 不可捉摸的意思解释

不可捉摸,汉语成语,拼音是bùkězhuōmō,意思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出自: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捉摸:揣测,预料.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情及对事物的揣测. 典故: 出处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及一厕足,不能自返,而故为不可摸捉之言以掩之." 示例①清·赵翼<瓯北诗话>第三卷:"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②可是,这个夹肉片和那的嚼饭,

士可杀不可辱的典故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是<礼记·儒行>,关于它的典故是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不知如何处理,宰相张嘉贞提议打板子,而另一名宰相张说却认为"士可杀不可辱",不应该再加侮辱他. 士可杀不可辱的出处 出处:<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译文:" 儒者可以亲近但是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却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

祸起萧墙的典故 祸起萧墙的典故出处

祸起萧墙的典故:鲁国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都是季孙的臣子,一同拜访孔子时,报告此事.孔子认为他们可以劝谏季孙却没有,这是他们的失职.冉有认为颛臾和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如果不占领,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认为,君子辅佐君主,却不能用文治教化远方的人,反而在国境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在萧墙里. 祸起萧墙的出处 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原文节选如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句话的意思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处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出处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让墙故事.张英在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不说权势滔天,至少是位高权重,其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吴氏想占用两家之间的公共隙地建房,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告诉张英之此事. 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

打草惊蛇造句 打草惊蛇的造句

1.在没根没据之下,叶武当然不会打草惊蛇,跳出来指责陈辰的用心. 2.李将军有令,逐北营步卒只需鼓噪而进,用打草惊蛇之计,把契丹游骑驱赶出山林既可. 3.他本来不想直接打给计经委的朋友,因为关系一般,他怕打草惊蛇,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别的消息来源了. 4.为防打草惊蛇,易弘等人并未在城中集合,而是分散各处,貌离神合地向龟息潭靠拢. 5.我爬山时一定带根棍子,既可以当拐杖,又可以打草惊蛇. 6.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来人几个问题.我是说我不想打草惊蛇. 8.对方似仍未察觉,我们先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