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诗的意思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翻译

  意思: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该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翻译

  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排遣万端愁思。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注释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时:偶尔、有时。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时间: 2024-12-06 09:59:45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诗的意思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翻译的相关文章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诗的意思 野竹分青霭的下一句是什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两句诗的意思:野生的竹林,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上."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描绘了诗人于山中访寻道人时所遇美景,充满着年轻的朝气与探索精神.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唐代]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

静夜思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静夜思前两句诗的意思

<静夜思>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照在地上的月光比喻成一层霜.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之为"诗仙".李白的诗雄

村晚前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村晚前两句诗的意思

村晚前两句诗的意思是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前两句主要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村晚> 宋代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

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 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

叶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句诗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这些词,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原文:<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经落山,乌鸦的啼叫声,秋霜满布,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的孤独,带着这份孤独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当局者迷的诗句是哪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出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乞巧前两句诗的意思 乞巧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到了七夕节的时候,人们都会纷纷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似乎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一样.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古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译文 七夕佳节的时候,人们会纷纷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似乎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一般. 家家妇女都望着秋月穿针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 <乞巧>的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古诗,将这一故事写进诗中,唤起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诗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诗意主旨

<江南逢李龟年>的后两句运用了反衬和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国事凋零的感慨.诗中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反衬的是满目凋零的国家以及漂泊的落魄艺人,"落花时节"也暗喻着离乱的世事.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我经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赏析 诗中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咏柳后两句用什么形式来赞美柳叶 咏柳的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

<咏柳>后两句是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赞美柳叶.<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咏柳>全诗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g

独坐敬亭山哪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情 独坐敬亭山能表现出孤独的诗句有

<独坐敬亭山>中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情.<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写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