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是 《登幽州台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是陈子昂,此诗句出自《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翻译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登幽州台歌》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时间: 2024-08-30 01:26:01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作者是 《登幽州台歌》原文的相关文章

登幽州台歌体裁 登幽州台歌原文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属于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原文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和赏析

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注释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登幽州台歌中心主旨 登幽州台歌原文主旨

作者在面对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巨大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从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诗句的第三句登楼

已亥杂诗作者 己亥杂诗原文

<己亥杂诗>作者是龚自珍.<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共315首,主要写了作者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这些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原文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注释 1.九州:中国. 2.风雷:疾

离离原上草全诗的诗名及作者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诗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翻译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我又在

醉翁亭记课文翻译及作者简介 醉翁亭记原文

<醉翁亭记>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全诗,诗名作者 山行原文

全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名:<山行> 作者:杜牧 <山行>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 <山行>翻译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 <山行>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和作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全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

对生活失望的句子 对生活彻底失望的说说

对生活失望的句子如下:1.生活让人失望.2.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3.生活让人无奈.4.想要放弃了.5.一次又一次的等待,结果只有失望.6.生活就是失望的反复叠加.7.不再期待生活了.8.未来没有希望了.9.生活只有不可能.10.生活里只有噩梦. 对生活失望的句子 1.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更糟的是,我们失去了改变的想法. 2.身外无家处处家,人间正道是沧桑 3.买再大的房子都是假的,最后住的地方都是一个不大的盒子--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