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寇兵而赍盗粮者翻译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意思

  翻译: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藉:借。赍:赠送,送给。该句出自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议《谏逐客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而且是一个好策略。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策略基础。

  《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注释

  1、过:过错,错误。

  2、产:生,出生。

  3、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

  4、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

  5、施(yì):蔓延,延续。

  6、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7、向使:假使,倘若。内:同“纳”,接纳。

  8、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9、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10、明月:宝珠名。

  11、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12、纤离:骏马名。

  13、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14、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15、说:通“悦”,喜悦,喜爱。

  16、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谏逐客书》译文

  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从前穆公访求贤士,西面从西戎得到了由余,东面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得来了丕豹、公孙支。这五位人物,不出生在秦国,但穆公重用他们,兼并了二十个诸侯国,于是称霸西戎。

  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人民因此富裕丰盛,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效力,诸侯亲近顺服,俘获楚魏军队,攻占土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盛。惠王采用张仪计谋,攻克三川之地,西面兼并巴蜀,北面收受上郡,南面轻取汉中,统揽九夷之地,控制楚之鄢郢,东面占有成皋之险,割取肥美土地,六国联盟罢休,迫使西来侍奉秦国,功绩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掉穰侯,放逐华阳君,加强国家权力,杜绝权豪之门,蚕食诸候国家,使秦国成就帝王之业。这四位国君,都是依靠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假使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这会使秦国没有富庶之实和强大之名了。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这样的宝物,悬挂着夜间光如明月的宝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用翠羽编成凤鸟形状所装饰的旗帜,架起用灵鼍皮蒙成的鼓。

  这些宝物,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为什么呢?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那么夜光璧不能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做的器物不能成为赏玩嗜好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充斥后宫;骏马驴骡不会充满外马房;江南的金器锡器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不会作为绘画的颜料。

  所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娱乐心情、好听好看的东西,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可以,那么宛地珍珠装饰的头簪、附着珠玑的耳饰、东阿丝绸做成的衣服、织锦刺绣的饰品不会进献到您的面前;而化俗为雅、宁静美丽的赵国女子不会站在您的身边。那敲打着瓦器、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唱歌呼叫而悦耳的,才是真正的秦国音乐。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这类乐曲,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抛弃了敲击瓦器而接受《郑》《卫》之音,屏退弹筝而求取《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为了舒适称心于眼前,适合观赏罢了。

  如今选取人才则不然,不问可用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去,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看来,所重视的是美色、音乐、珍珠、玉器,而所轻视的是人民。这不是用来据有天下、控制诸侯的策略。

  臣听说地域辽阔粮食就多,国家广大人口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形成了它的高大;河海不挑拣细流,所以成就了它的深广;帝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他的功德昭著。

  因此,地域不论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他乡,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降恩赐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去为诸侯成就功业,让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向西而来,裹足不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

  东西不是秦国出产的,可珍贵之物很多;贤士不是秦国出生的,而愿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人民而对仇敌有益,使自己内部空虚而外部又跟诸侯结怨,要想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

  《谏逐客书》赏析

  此文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国若无客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全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谏逐客书》创作背景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被逐的路途上写了《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作者介绍

  李斯,秦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

  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

  李斯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著有《谏逐客书》和《仓颉篇》。

时间: 2024-11-08 22:10:36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翻译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意思的相关文章

秦穆公兴兵袭郑翻译 秦穆公兴兵袭郑的翻译

"秦穆公兴兵袭郑"的翻译:秦穆公发动军队偷袭郑国时,经过东周,向东面进军.郑国的商人弦高往西边去贩牛,在途中碰到了秦军,于是弦高假意托郑国君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礼待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知道这次偷袭计划而不敢贸然前进,只得撤退,从而保存了郑国,使之不至于沦为秦国的"殖民地". 所以说,当紧急事情来临的时候,你不知道权变,忠厚老实,反而会酿成大错,而像弦高那样欺诈一下倒能立下大功.什么叫失礼却反有大功劳?过去楚恭王在鄢陵与晋国交战,被晋将吕瞡射伤眼睛后被俘,这

盗牛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盗牛改过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盗牛>翻译:有一偷牛者被抓捕,熟人路过看到他问:"因为什么事呀?"他说:"晦气来了倒霉呀,"又问:"你的晦气从那里来的呀"他说:"刚才在街上走去,看到草地上有一条绳子,觉得有用,就捡起来了,"熟人问道,那你有什么罪呀?他又答道,绳子上拴着一头牛呀!熟人听到不禁惊讶. 原文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问:"晦气何能自来?&q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

<疑邻盗斧>寓言的寓意是: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疑邻盗斧>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疑邻盗斧"造句:胡乱猜忌.疑邻盗斧,只会让邻里之间隔阂日深,渐至反目成仇. 典故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丢斧子的人)在翻动他的谷物的时候发

上与群臣论止盗文言文翻译 上与群臣论止盗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文言文翻译: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 "上与群臣论止盗"的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翻译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该句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鸿门宴>.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鸿门宴>原文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王翦将兵文言文翻译 王翦将兵文言文的翻译

<王翦将兵>的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王翦年少时喜欢兵法,侍奉秦始皇.秦始皇已经灭了赵.魏.韩三国,赶走燕王,屡次击溃楚军.李信是秦国将领,年轻气盛,强健而刚勇,他曾经率领数千士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最后击败燕军,捉到了太子.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又勇敢. 一天,秦王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够?"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王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有什么胆怯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翻译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意思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出自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翻译:掌握强悍兵马的人却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语出<张中丞传后叙>,部分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张中丞传后叙>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这年韩愈正四十岁,已召回京师任国于博士.此时距安史之乱已有四十多年了,唐朝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初见成效. 韩愈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反对藩镇割据和维护中

疑邻盗斧的寓意是什么意思 疑邻盗斧比喻什么

"疑邻盗斧"比喻没有依据地去怀疑他人,形容做人处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疑邻盗斧"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列子拒粮文言文翻译 列子拒粮全文翻译

<列子拒粮>文言文翻译: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粮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拜两拜后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作品原文: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