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及赏析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枫桥夜泊》原文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翻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枫桥夜泊》注释

  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枫桥夜泊》作者介绍

  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阳(今属湖北)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唐代宗大历年间担任检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记载为“员外郎”)。

  《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有《张祠部诗集》。

时间: 2024-08-29 12:39:24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及赏析的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10字 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资料

<枫桥夜泊>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原文: <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朝代]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释义: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

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写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

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及赏析

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赏析: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峨眉山月歌>原

朝花夕拾写作背景及赏析

写作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赏析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

书湖阴先生壁的写作背景和赏析

写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老人,园亦因此得名.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在王安石诗集中,作者所写有关杨德逢的诗,至今尚保存在十首以上. 而从此题壁诗第二首来看,显然王安石是写他在杨家里午睡的情景.可见两家住

长相思写作背景及赏析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 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长相思>原文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浪淘沙其一写作背景及赏析

创作背景:这首诗就是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作者在夔州被贬时所作. 赏析: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浪淘沙其一>原文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其一>

黄鹤楼写作背景及赏析

创作背景: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人去楼空以及世事渺茫感慨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黄鹤楼>原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

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和赏析

创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秋天.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赏析: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抒发了李白对祖国秀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之情. <峨眉山月歌>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