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翻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意思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翻译: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该句出自《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复:指书信往来。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尤在名实,一作尤在于名实。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2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作动词。

  30、是:这里用作动词,意谓认为做得对。

  31、膏泽:施加恩惠。这里用作动词。

  32、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33、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

  34、所敢知: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35、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答司马谏议书》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答司马谏议书》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以苛税聚敛财物。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王介甫书》责难王安石,其中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

  《答司马谏议书》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时间: 2024-11-08 23:25:57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翻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意思的相关文章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翻译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意思

翻译: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顾:但.该句出自蒲松龄所作的<促织>,这篇小说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促织>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翻译

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魏国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待人仁爱,又能谦逊地对待士人.凡是士人,不论德才高低,公子都谦逊地有礼貌地同他们结交,不敢凭仗自己的富贵对士人骄傲.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着去归附他,他招来了食客三千人.在这个时候,各国诸侯因为公子贤能,又有很多门客,有十多年不敢施加武力打魏国的主意.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赢,七十岁了,家里贫穷,做大梁夷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这么个人,就去拜访他,想送他一份厚礼,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翻译 庖丁解牛原文

翻译:牛的骨节间有缝隙,刀刃却薄得没有厚度.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出自庄子所创作的<庖丁解牛>,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庖丁解牛>原文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翻译 陈实与梁上君子的文言文翻译

陈实与梁上君子文言文翻译: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沾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 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严肃地告诫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

两鬼相遇文言文翻译 两鬼相遇文言文翻译阅微草堂笔记

<两鬼相遇>翻译:表叔王碧伯的妻子死了,有术士推算出某日夜里子刻王碧伯的妻子的鬼魂要回家一趟.全家人都必须避开出门.到了子刻,有一名盗贼伪装成煞神,翻墙进入到屋里,刚打开藏物的箱子,拿到簪子耳环,这时另一名盗贼也伪装成煞神进到这家,嘴里发出呜呜的鬼叫越靠越近. 先进到屋里的盗贼害怕,慌慌张张逃了出来,两个人在庭院里相遇,彼此都把对方当成真的煞神.狰狞的面目.怪异的衣饰,吓得魂魄出窍.顿时,面对面昏倒在地.天亮,一家人哭着回转家门,突然见到这一幕,大为惊吓:再仔细察看,才知道这两人都是盗贼.于是

墨君堂记文言文及翻译 墨君堂记的原文和翻译

<墨君堂记>翻译:大凡人们之间的称呼,地位尊贵的就称他为公,品行贤德的就称他为君,再往下的人就称为尔.汝了.有些公卿尽管地位尊贵,但天下人对他们只是表面敬畏,心里并不敬佩,因此当面称他们为君为公,背地里称他们为尔为汝大有人在.只有王子猷称竹为君,天下人都跟着称为君而没有异议.如今文与可又能用墨来画出竹君的形态,建造堂室来安置此君,又请我写文章来歌颂竹君的品德,看得出文与可对于竹君,是何等偏爱了. 文与可的为人,端庄雅静举止斯文,聪明正直信实忠厚,士子们提高修养,增加学识,时时刻刻磨砺自己,以求

刘弇遇东坡翻译 刘弇遇东坡的翻译

刘弇遇东坡翻译:刘弇年少时以为自己的才学了不起,科举考试得甲等,考中宏词科,神情自得,看不起同辈们.绍圣初年,(刘弇)在一个佛寺游玩,当时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于是二人相遇,互相问官爵.故乡和姓氏.刘弇立即回答说:"(我)是庐陵的刘弇."刘弇开始不知道对方是苏东坡.自己认为名望不在对方之下,想让对方屈服.(刘弇) 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苏东坡慢慢回应说:"(我) 是负罪之人苏东坡."刘弇才大吃一惊,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恭敬地说:"没想到竟

忴君何事到天涯的上一句 忴君何事到天涯前一句是什么

怜君何时到天涯正确的诗句是忴君何事到天涯,上一句是:寂寂江山摇落处.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怀古诗<长沙过贾谊宅>,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原文及翻译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翻译: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

董遇读书有三余的道理是什么 董遇读书有三余的道理

董遇读书有三余的道理: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2.我们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来学习知识.时间就像流水,如果不充分抓住时间来学习的话,知识就会像时间一样流走. 董遇读书有三余的出处 董遇读书有三余指的是<董遇"三余"读书>一文,<董遇"三余"读书>出自鱼豢的<魏略·儒宗传·董遇>,原文如下: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