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醉翁亭记翻译简短 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

《醉翁亭记》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醉翁亭记》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捕鱼。

  50、酿泉:用酿泉。

  51、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2、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3、杂然: 杂乱的样子。

  54、陈:摆开,陈列。

  55、酣:尽情地喝酒。

  56、丝: 弦乐器的代称。

  57、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8、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59、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0、觥(gōng):酒杯。

  61、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2、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3、苍颜:容颜苍老。

  64、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5、已而:随后,不久。

  66、归:返回,回家。

  67、翳(yì):遮盖。

  68、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69、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1、谓:为,是。

  72、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醉翁亭记》赏析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对快乐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民同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官场的一点无奈的思想感情。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创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记》作者介绍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时间: 2024-12-15 02:10:45

文言文醉翁亭记翻译简短 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的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翻译简短 醉翁亭记原文

<醉翁亭记>翻译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

文言文三峡翻译 三峡文言文译文

翻译: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软件

首先打开笔记本电脑,在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百度翻译的网址,或者通过百度搜索找到百度翻译的官方链接网址,点击进入.用鼠标点击白话文,代表此时需要翻译的语言类型是白话文,直接在第一行下面的翻译空白框中输入你要翻译的白话文内容,点击右边的翻译按钮即可. 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

古诗次北固山下翻译简短 古诗次北固山下译文

<次北固山下>翻译 孤单漂泊青山之外,独自行舟绿水之间.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次北固山下>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注释 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 ⑵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

苏东坡水调歌头翻译简短 苏东坡水调歌头译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翻译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

成人之美文言文的翻译 成人之美文言文的翻译是什么

"成人之美"这个词来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做好事的人,君子帮好人做好事,不帮助坏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程树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的翻译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出自文言文<狼·其一>,译文为: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看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好像口水就要流出来了,尾随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孟母戒子文言文及翻译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子年幼时,(有次)他在背诵,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中途停止背诵,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戒子文言文及翻译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

三余读书文言文及翻译 “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

三余读书文言文及翻译: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