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意思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是什么意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意思:凡是读书都应该先熟读,达到书中的话语都好像是出自自己的口中一样。这句话出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强调读书应该读到弄懂其真正含义为止。

  《训学斋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口。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攻击坚硬的木头,先攻击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击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时间: 2024-08-02 14:05:07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意思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拼音 观书有感其二拼音版

昨夜江边春水生zuó yè jiāng biān chūn shuǐ shēng,艨艟巨舰一毛轻méng chōng jù jiàn yī máo qīng.向来枉费推移力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 l,此日中流自在行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原文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

观书有感其一拼音 观书有感其一译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天光云影共徘徊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问渠那得清如许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为有源头活水来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作品原文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观书有感的翻译 观书有感白话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好像一面镜子被打开了一样,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不停闪耀浮动.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何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流淌出来,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的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的第一句描写出了方塘的清澈,将它比喻成可以照见世间各物的镜子:诗的第二句则是为了突出自己博大的胸襟.诗的三.四句就是讲道理了,告诉我们方塘之所以永不枯

观书有感朱熹写的是什么意思 观书有感写的是什么意思

朱熹的<观书有感>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净的天光和云影在水面上闪耀着.浮动着.如果要问池塘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首诗句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说水的清澈,

观书有感的意思 观书有感全诗的意思

<观书有感>的意思: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一面镜子一样,明可鉴人.天光.云的影子在池塘的水面上不停地变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呢?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的原诗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的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写出了方塘的清澈与诗人博大的胸襟,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暗喻人要

观书有感的诗意 朱熹观书有感的诗意

<观书有感>描写的是作者"观书"时的感受,全书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这首诗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好像一面镜子被打开了一样,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水面上不停闪耀浮动.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何会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流淌出来,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 前两句中,作者

观书有感诗题的意思 观书有感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观书有感>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读书后有感想,写的是诗人的读书体会.<观书有感>的作者是南宋学者朱熹,共有二首.第一首诗借景喻理,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形象地表达诗人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 朱熹 [宋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在<观书有感>组诗中,以第一首诗流传更广,其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讲述了浅显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全文的意思为,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被打开了一样.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被倒影在水塘中,他们在池塘里不停地晃动着.想问那一亩方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的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因此就成了活水. <观书有感二首>中,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其二的诗意 观书有感其二的翻译

诗意: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观书有感>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其二注释 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