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作者 月是故乡明原文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杜甫。该句的意思:月亮还是我自已故乡的最亮最明了。该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月夜忆舍弟》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月:指月亮。明:明亮。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8、长:一直,老是。

  9、达: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

  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月夜忆舍弟》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时间: 2024-12-14 21:37:55

月是故乡明作者 月是故乡明原文的相关文章

月是故乡明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 月是故乡明作者写了哪些月亮

<月是故乡明>中写了老家和济南的月亮,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夏天数星星.摇知了.坑边看月亮.苇子丛捡蛋等往事,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赏析 <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它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在大陆被许

月是故乡明课文作者 月是故乡明课文作者简介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季羡林,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英文.德文.梵文.法文等,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描绘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月夜度过的美妙生活,在柳树上捕蝉,在湖边玩都是作者对童年生活以及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文中通过讲季羡林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得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赏析 月是故乡明佳句赏析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是白露时节."月是故乡明"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然有兄弟但是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打听不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

少壮不努力的作者和原文翻译 少壮不努力的作者及原文翻译

作者:无名氏. 翻译:青青的菜园啊绿葵儿青青,清晨的露珠啊要在阳光下消失.和煦的春光啊普遍赐给了恩泽,大地上的万物啊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谁都害怕肃杀的秋天降临啊,将会威逼得叶黄枝枯花朵儿憔悴.时光如东流大海的无数江河啊,什么时候有哪一条能够再西归?人在少壮之年啊不去及时努力,到了老大一事无成啊只能白白地伤悲! <长歌行>原文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注释 ⑴长

月是故乡明题目出自什么的什么 月是故乡明课文

<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的意思是:从今夜开始,就到了白露这个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月是故乡明>是现代文学家季羡林的散文,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月是故乡明>的原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哪一首古诗 作者是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月夜忆舍弟>,作者是杜甫,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月夜忆舍弟>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 <月夜忆舍弟>原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

月是故乡明中作者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月是故乡明运用了什么手法

<月是故乡明>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文中通过对故乡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苇坑里的月亮的怀念之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反衬手法 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 <月是故乡明>主要内容 <月是故乡明>描绘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的月夜度过的美妙生活,在柳树

月是故乡明课文中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月是故乡明课文中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月是故乡明>课文中,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小时候在故乡的夏夜里数星星的往事,还有在柳树下摇知了.在水坑旁看月亮以及在芦苇里捡蛋的童年经历,由此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季羡林.季羡林在<月是故乡明>中以特有的清新笔调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季羡林被奉为"国学大师&quo

月是故乡明课文原文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课文原文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