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着追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其叔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送别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

  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

  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注释

  ⑴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在高楼上畅饮。高楼,指谢朓楼。

  ⑷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迈的意兴。

  ⑺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

  ⑻销:一本作“消”。更:一本作“复”。

  ⑼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⑽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弄扁(piān)舟:一作“举棹还沧洲”。散发,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全诗共九十二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秋,时作者在宣城。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在天宝十二载(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时间: 2024-08-04 00:23:14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相关文章

李白登临谢脁楼的诗句 李白登临谢脁楼的诗句是哪句

李白登临谢脁楼的诗句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翻译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 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文言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的出自<宋史·周敦颐传>,原文译文为:周敦颐,字茂叔,是道州营道县人.因为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担任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没有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什么意思 欲上青天揽明月全诗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都怀有飘逸豪放的兴致,飞跃的雄心壮志好像要登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皎洁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出自李白的诗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出处 "俱怀逸兴壮思飞"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诗如下: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意思 借酒消愁愁更愁什么意思

"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意思是:借着酒醉想要消除愁情,愁情却更加浓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原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全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

赞美秋天黄叶美景的诗句 形容秋天的黄叶美景诗句

1.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2.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5.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6.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描绘秋天的名句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 早寒有怀 / 江上思归>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

关于送别的古诗 关于送别的古诗名句

1.<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关于送别的古诗: 1.<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

形容心情很压抑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心情很压抑的诗句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 李清照 2.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深院静>五代 李煜 3.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千秋岁引·秋景>宋代 王安石 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 辛弃疾 5.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

描写明月思念故乡的诗句有哪些 明月思念故乡的诗

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4.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6.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7.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8.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l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教学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关键句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过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