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该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

  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郭:外城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如:比得上

  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7、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1、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2、至:极点

  13、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4、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且运用大量排比,增强语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子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时间: 2024-11-01 01:17:33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翻译的相关文章

战宛城剧情介绍 京剧战宛城

曹操征宛城,张绣出战不敌而降;曹操误听侄安民怂恿,掳占张婶母邹氏.张绣知而大怒,但惧典韦之勇,用贾诩之计,遣胡车盗去典之双戟,夜袭曹营.典战死,曹大败逃走,张绣刺死邹氏,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都被张绣所杀,宛城之战以曹军失败告终. 战宛城 战宛城是京剧传统剧目,一名<张绣刺婶>,又名<割发代首>及<双盗戟>.另有夹演<醉韦>(昆腔)一种演法,胡车例作哑叭,通场不发一语,见<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战宛城为什么也叫割发代首? 因为曹操在征宛城之时,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意思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意思: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该句出自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战瘟疫手抄报 战瘟疫手抄报画法

1.首先在左上角写出[战瘟疫],底部画出边框和横线. 2.然后在右边画出一位带翅膀的医护工作者,底部画出云朵装饰. 3.最后涂上颜色就可以了.

特战荣耀剧情介绍 特战荣耀主要剧情

<特战荣耀>剧情:出生于军人家庭的燕破岳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参军到了武警某支队.由于表现突出,燕破岳参加了武警特战队的选拔.为实现英雄梦,燕破岳一度注重自我.忽略集体.严酷的环境.艰巨的任务,让他认识到不足.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终于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真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武警特战队员. <特战荣耀>是由杨洋.李一桐.蒋璐霞领衔主演的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讲述了燕破岳从一名单兵素质突出,却与集体格格不入的"兵王",在严酷环境与艰巨任务的锤打之下,逐渐

战疫情手抄报 战疫情手抄报画报

1.首先在顶部写上"战疫情"的标语. 2.然后在中间画两个医护人员. 3.接着在右上角画病毒. 4.接下来空白处画直线. 5.最后把画好的元素都涂上相应的颜色即可.

谍战剧排行榜 谍战剧排行榜前10

谍战剧排行榜前10有:<北平无战事>,<潜伏>,<无悔追踪>,<红色>,<黎明之前>,<风筝>,<悬崖>,<伪装者>,<面具>,<麻雀>. <北平无战事> <北平无战事>构架宏大而精明,地下党.党通局.保密局.爱国学生和知识份子等众生万象,看似牵扯不清,却又环环相扣.布局的精巧不输<黎明之前>,对人性扭曲的质问不输<暗算>,角色的思维逻辑在

战疫情手抄报 战疫情手抄报怎么画

1在顶部写上"抗击疫情"的标语,再画医生. 2然后在图中画上药丸.和写字框. 3之后把画好的元素涂上相应的颜色. 4最后在写字框内写上文字即可.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指南路后序原文及翻译 指南录后序翻译

<指南路后序>原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