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翻译和赏析 黄鹤楼崔颢翻译及赏析

  翻译: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赏析: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游名山,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时间: 2024-11-08 21:58:48

黄鹤楼崔颢翻译和赏析 黄鹤楼崔颢翻译及赏析的相关文章

黄鹤楼崔颢解释全诗赏析 黄鹤楼原文

解释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流逝.人去楼空以及世事渺茫感慨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崔颢赏析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仙人已去的寂寥,后四句则是说俗人眼下的惆怅.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它的凄婉苍凉.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

黄鹤楼闻笛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闻笛的翻译及赏析

黄鹤楼闻笛翻译:一旦成为被贬外放的官员,就像贾谊去了长沙,日日西望,却望不到长安,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梅花落>凄凉的笛音,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赏析:这首诗写了作者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 <黄鹤楼闻笛>原文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闻笛>注释 1.<千家诗>中诗题又作:题北榭碑. 2.江城,武汉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及扩展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翻译: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赏析: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

黄鹤楼尾联赏析 黄鹤楼尾联表达的情感

<黄鹤楼>的尾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极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一联以"愁"收篇,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但仙人的踪迹无处可寻,鹤去楼空,眼前只剩下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内容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作首联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通过对登楼远眺所见所想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情景交融,意境深

锦瑟全诗赏析 李商隐锦瑟翻译及赏析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原文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

李清照的渔家傲赏析 李清照渔家傲翻译

赏析: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作品原文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江郎山和韵翻译及赏析 江郎山和韵古诗赏析

翻译:三座山峰一座座青翠色的如同被削了一般,耸立在空中非常的高不与其它山峰接触,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赏析:这首诗正是辛重受宋光宗召见,赴京面圣时经过江郎山时所做.在途中诗人心情复杂,不知此行凶吉,多年的抗金志愿即将在此次面圣时有一个分晓. 作品原文 江郎山和韵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译文:三座山峰一座座青翠色的如同被削了一般,耸立在空中非常的高不与其它山峰接触,直立向上没有搀扶依靠,就像撑起着天地给人看一样! 赏析 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