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不求甚解不是出自《论语》,而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出自于晋·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也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境界。此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和南朝交替的战乱年代,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此人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道衰落,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充满了忧患和不幸。

  但是,陶渊明志趣高洁,淡泊名利。此人做彭泽县令时,上面派了个官员下来视察,县里的下级官吏要此人端正衣冠去迎接。陶渊明愤然说道,吾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继而辞官,回到家乡继续过清贫的生活。

  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黑暗的丑恶内幕后,陶渊明尤其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在勤劳耕作之暇,或与好友饮酒畅谈,或在家里读书吟诗,生活十分惬意。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因此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2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也就是此人自己的小传。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道:这位先生也不知道是何许人,就连姓名也不知道,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而自称为“五柳先生”。此人喜欢静谧,不善言谈,淡泊名利。喜欢读书,但不死啃字句。每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

  不求甚解的近义词

  1、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2、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3、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4、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不求甚解的反义词

  1、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4、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不求甚解成语寓意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此人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崇尚自由、盛行玄学之风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

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心态,而并非读书方法。真实意义并非倡导人们,读书时可以“观其大略,旨在会意”,而是教育人们,在读书时,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闲适。真正做大学问,字斟句酌、寻根探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求甚解的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时间: 2024-09-01 13:12:19

不求甚解是出自论语吗 不求甚解成语故事的相关文章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有哪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有不耻下问.愚不可及.斐然成章.后生可畏.温故知新.慎终追远.金声玉振.见义勇为.行不由径.举一反三.既往不咎.任重道远等. 不耻下问:出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是遇到困惑的事情的时候,要恭敬地请教比自己年轻的或者地位比自己低贱的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行不由径:出自于<论语·雍也>,意思是选择快捷方式的人,常常会因为操之过急而走投无路,常用来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安老怀少: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我们应该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

水滴石穿的故事 水滴石穿的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个崇阳县令叫张乖崖,想要找个机会整顿崇阳盗窃的风气,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发现一个库吏很慌张,就怀疑库吏可能监守自盗,审讯的时候库吏不承认,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就说:"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也不由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成语故事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也有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宋朝时期有个崇阳县令叫

鼠目寸光的故事 鼠目寸光的成语故事是什么

鼠目寸光的成语故事如下:从前,有一群老鼠住在森林里的低洼地带,他们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有一天野兔跑来告诉老鼠们马上要发洪水了.老鼠们满不在意,认为自己只要建好大坝就能拦住洪水.只有一只老鼠奋力跑去了南边的山上,这只老鼠最后在小马的帮助下跑到了山上.晚上洪水冲毁了老鼠们搭建的土堆大小的堤坝,把留下的那群老鼠都卷走了. 鼠目寸光的出处 鼠目寸光出自清代文人蒋士铨的<临川梦·隐奸>:"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倒辕门,盲称瞎赞."鼠目寸光在这里被用来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的

虎头蛇尾成语故事 虎头蛇尾寓言故事

虎头蛇尾的成语故事:在清朝的时候,官场一度十分腐败,人们只要有钱就能捐官买官.京城有位姓都的老爷给皇上上奏折,要求整顿吏治.湖南巡抚也接到了皇上的指令,要求立即组织手下的文武百官进行考试,湖南巡抚声称,要将请人代考的人斩立决,结果当场抓了巡抚的二少爷的枪手,此事就只好虎头蛇尾了. 虎头蛇尾的出处 虎头蛇尾出自元代戏曲作家康进之的杂剧<李逵负棘>第二折,原文如下:"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虎头蛇尾常用于比喻一开始的时候声势很大,到后来

成语故事 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儿童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juàn)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kū)窿(long)钻进去,把那只羊叼(diāo)走了.街坊劝(quàn)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此地无银三百两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费劲攒了三百两银子,又怕别人偷去,就把银子埋在地下,于是在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把银子埋在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谁知道他

关于岳飞的成语故事 岳飞有关的成语典故

关于岳飞的成语故事有<精忠报国>.<怒发冲冠>.<气冲斗牛>.<痛饮黄龙>等,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民族英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岳飞简介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和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 出自于中国寓言的成语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黔驴技穷.揠苗助长.螳臂挡车.愚公移山.打草惊蛇.买椟还珠.杯弓蛇影.叶公好龙.坐井观天.邯郸学步.画龙点睛.伯乐相马.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自相矛盾.抱薪救火. 黔驴技穷的典故 黔驴技穷出自<三戒·黔之驴>,原文为: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

一网打尽的故事 一网打尽的成语故事

北宋时,身为改革派的苏舜钦,屡次上书宋仁宗,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夷简的强烈不满. 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