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什么的一首勉励诗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赠刘景文》原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最是:一作“正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全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赠刘景文》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时间: 2024-09-01 01:23:43

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什么的一首勉励诗 赠刘景文原文的相关文章

赠汪伦是一首什么诗啊 赠汪伦古诗原文

<赠汪伦>是一首留别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全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诗人李白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之情. <赠汪伦>原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翻译 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注释 1.汪伦:李白的朋友. 2.将欲行:将要离别远行. 3.踏歌

孤儿立志出乡关出处 七绝改诗赠父亲思想情感

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诗赠父亲>,原文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赏析 此诗写于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什么的作品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怎样的作品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明志诗.这首诗写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夜,全诗直抒胸臆,主题明确,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明了作者求学的坚决与志向的高远.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原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的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全诗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

全诗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文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翻译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冬天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洛涧入淮

刘年19首著名诗 刘年著名诗

刘年,本名刘代福,1974年生,湘西永顺人.喜欢落日.荒原和雪.主张诗人应当站在弱者一方.出有诗集<为何生命苍凉如水>.19首:1.悲歌.为什么悲伤如此巨大?为什么欢愉如此短暂?为什么,我如此眷恋生命?应该如何向你描述我的远方?佝偻在土地上的人,天边的北斗七星,是永远拉不直的问号. 2.黄河颂 源头的庙里,只有一个喇嘛, 每次捡牛粪,都会搂起袈裟,赤脚蹚过黄河. 低头饮水的牦牛, 角,一致指向巴颜喀拉雪山, 星宿海的藏女,有时,会舀起鱼,有时,会舀起一些星星, 鱼倒回水里,星星装进木桶,背回帐

没铁沉骥白骨堆,文烟袅袅与雁回下一句 没铁沉骥白骨堆,文烟袅袅与雁回

没铁沉骥白骨堆,文烟袅袅与雁回下一句是化而为尘落歧道,真楚英雄亦可悲.原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写于乾元元年(即至德三载,公元758年).次年,李白流放夜郎,其妻宗氏及宗璟在浔阳为李白送行,李白写了这首感情真挚的诗.看似写景,实为写情,悲从中来,险从中来,此去前途艰险,生死未卜,"猿声"即令人肠断,"过客迟"即与亲人相别难舍难分.情发于中,悲惨凄凉,运笔却又含蓄,耐人琢磨. 作品原文: 乌江道上(唐)李白 没铁沉骥白骨堆,文烟袅袅与雁回. 化而为尘落歧道,真楚英魂亦可悲!

赠夏明翰同志还有后来人是谁写的 谁写的赠夏明翰同志还有后来人

何叔衡写的.这篇文章作于1920年.当时,夏明翰热衷于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而他的祖父是个封建顽固派,把孙子关进一间小房间里,但这丝毫不能动摇夏明翰参加的决心,他决意与祖父决裂. 作者简介 何叔衡(1876年-1935年),原名启睿,字玉衡,号琥璜,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家.1918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出席一大,后任湘区委员会委员.1928年赴苏联出席"六大",并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委员

苏轼赞扬刘景文的什么 赠刘景文这首诗赞扬了刘景文什么

苏轼赞扬了刘景文的行比伯夷.秉德无私的品格和秉性.<赠刘景文>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主要是为了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做人应该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诗中作者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对刘景文高尚品格和节操的称颂融入其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之中最好的风光就是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全诗在表达

赠刘景文的意思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

荷花败尽,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菊花虽然已经枯萎,但是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诗的一.二句形成了对比,将"已无"和"犹有"进行了强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