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出自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时,楚成王一边准备军队,一边派大夫屈完迎上前去质问齐国。“风马牛不相及”就出自这一次交战前的唇枪舌剑。这次会谈后,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成语解释

  出处:《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齐国与楚国相隔千里。

  道理:但齐国寻找借口,联合盟国,准备讨伐楚国,是别有用心的。当人们要采取行动的时候,总会去找一些借口,发动战争更需要借口。而在借口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动机,通常也是和利益有关的。

  风马牛不相及的原意是说马、牛奔驰,逃逸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形容地域广大距离遥远,也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在句子中一般作宾语、定语、补语。

  例句

  郭沫若《百花齐放·杜鹃花》:“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风马牛不相及。”

  瞿佑《剪灯新话·卷四·龙堂灵堂录》:“龙王处于水府,贱子游于尘世,风马牛三不相及也。虽有严命,何以能至?”

时间: 2024-12-16 04:38:57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出自的相关文章

白头如新的典故 倾盖如故白头如新的典故

白头如新出自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讲的是邹阳受人诬陷,被关入狱.在狱中,邹阳写了一封列举事实的信给梁孝王,信中表明如果双方互不信任,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和刚认识一样;如果二人真的相互了解,即便刚认识,也会像老朋友一样.梁孝王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将邹阳释放并将他当做贵宾接待的故事. 倾盖如故白头如新的意思 意思是虽然是白头之交,但是二者却并不了解对方,形容交情不深,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友情深厚,就像旧交一样. 白头如新的典故 西汉时期,邹阳来到梁国游学,他在梁孝王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

孟津一渡出自哪个典故 孟津一渡出自哪里

孟津一渡出自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在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而后周文王卒,武王姬发继位,在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约前1056年周文王称王,九年后病亡,太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武王掌权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抄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 孟津一渡典故故事背景 武王把都城从周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也就是现今的陕

管仲列传里三个典故 关于管仲的典故

<管仲列传>里的三个典故为:管鲍之交.桓公拜相.曹沫之约.管鲍之交指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桓公拜相指的是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重用人才,不计较当初的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曹沫之约指的是齐恒公想要背弃"曹沫之约"时,管仲劝阻了齐恒公,帮助齐恒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 <管仲列传>的简介 <管仲列传>是<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介绍了管仲的生平与功绩.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内容为: 东汉初期,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边境动乱,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谋士孟翼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皱着眉头对他说:"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男儿应该战死在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 孟翼听了,被马援的豪情所感动,真诚的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六十二岁时,又领兵远征,最终病死于军中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哪个典故 青梅竹马来自哪个典故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常用来形容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 <长干行> 唐·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简介

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做买卖,资金大部分由鲍叔牙筹集,但管仲分红分得最多,鲍叔牙的手下骂管仲贪婪,但鲍叔牙却说是自己分给他的.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办事,却把事情办砸,鲍叔牙不责怪他,反而还安慰他. 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他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他的缺点.管仲听到这些话,非常感动,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典故的由来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出自哪篇文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反对自由主义>) .<歧路灯>第一零一回:"老爷只管起身高升,事不关己,棒不打腿,对管闲事做什么哩?"意思为: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事不关己的近义词:漠不关心.无关痛痒.反义词:息息相关.相依为命.感情色彩:褒义词,成语结构:主谓式. 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贬义.用于体现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 示例:

吕不韦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吕不韦的故事

吕不韦的成语典故是一字千金.成语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吕不韦在秦国做了宰相,但因他过去从商,文武百官既看不起他,也不服他.于是,吕不韦听从别人的建议,准备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他招纳名士,把每个人写的编成一部书,取名为<吕氏春秋>.后来,吕不韦下令把一千金和<吕氏春秋>一起挂在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宣布道:"谁能指出本书错误,删去一字或增加一字者赏给千金."&quo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 三不知具体指的什么

左传中的三不知是指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终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 典故 "三不知"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坐大,就派大夫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荀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