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半圣人谁提出的 两个半圣人是谁 两个半圣人谁提出的呢

  是梁启超提出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圣人”身上具备以下特点。其一,人格非常伟大,完全是道德楷模。其二,学识十分渊博,综合修养极高,是各自行业的翘楚。其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常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边人。综合这三点来看,凡是“圣人”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几乎是完美的化身,普通人在他们跟前十分渺小,需要仰望才能观其全貌。

  梁启超为什么要这样说?

  南宋大儒朱熹对孔子有一句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以说,这句话把孔子的作用、价值和贡献完全展现出来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周王朝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此时的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而文化、教育被掌控在贵族阶层手里,文化教育被垄断,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适时出现,创立了“儒学”,又周游列国,开办私学,把文明的火种撒播在各地,从文明传播、文化传承、教育贡献等诸方面来说,孔子完全对得起“圣人”的称号。

  如果没有孔子,世风日下的局面就会像茫茫黑夜一样,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到曙光。梁启超把孔子归类为圣人,没有任何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被后人尊称为“心学大师”,他独辟蹊径,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点,认为事理无穷无尽,倡导人们遵从内心感受去追寻“理”,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王阳明反对人们盲目去崇拜孔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要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取有舍地继承。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这跟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突出的前瞻性。

  当现代哲学家读懂完的哲学思想后,无不佩服。因此,梁启超把王阳明看作是圣人,也没有问题。

  曾国藩被看作是半个圣人,历来有争议。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的学问和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他熟读经书提高自我修为,创建湘军,倡导洋务运动,制定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行在曾国藩身上都能看到。

  曾国藩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作为臣子,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梁启超非常看好曾国藩,曾对他给出极高评价,说道: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然而,近乎完美的曾国藩,仅仅被看作是半个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愚忠。清王朝晚期因为软弱无能而风雨飘摇,已经失去民心,曾国藩却愚忠地卖命,从这一点来看,他缺乏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格局,这是他不能算作圣人的根本原因。

时间: 2024-12-10 10:58:18

两个半圣人谁提出的 两个半圣人是谁 两个半圣人谁提出的呢的相关文章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绘的景象

<雨过山村>前两句描写了山村的优美静谧,幽远却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的特点.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勾勒出了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译文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小溪夹岸绿竹苍翠,窄窄板桥连接着一线山路. 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 赏析 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村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

上元夜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上元夜古诗后两句什么作用

<上元夜>后面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京城的繁花似锦描写了出来,还把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上元夜六首·其一>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译文 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宫禁的城门和上面的金锁直到天亮也开着. 谁家看到明月还能坐着什么都不做呢?哪里的人听说有花灯会不过来看呢? 赏析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莫相催"衬托出

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对吗 每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对吗

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这一说法是不对的.例如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1米=1000千米,所以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长度单位的换算 1丈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

<漏>和<枣核>两篇课文共同的语言特点:这两篇课文都以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为主,语言风趣幽默,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文章,具有朴素明快.口语化.艺术感染力强等语言特点. <漏>和<枣核>的主要内容 <漏>讲述了一只老虎和一个贼做贼心虚,被老婆婆口中的"漏"吓得自乱手脚的故事.<枣核>讲述了聪明勤快的枣核大闹县衙,解救牲口的故事. <漏>的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多少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和是1009.已知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将两个数字相加,即可以得到两数之和为1009.计算过程为:999+10=1009. 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差 已知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将两个数字相减,既可以得到两数之差为989.计算过程为:999-10=989. 加法的定义 加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加法的计算过程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当局者迷的诗句是哪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出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宋代: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是什么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

"两岸柳如眉"中的柳和眉的共同点在于,柔软的柳叶跟眉毛一样都是弯弯的.细长且两头尖尖.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柳叶比作女性纤细.弯弯的眉毛,从而衬托出柳叶柔韧.纤细的美丽姿态. 比喻的介绍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叫做"譬喻"."打比方",指的是一种以与甲事物有相似特征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方法.比喻有很多种类,比如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等."两岸柳如眉"这句话运用的是明

皇帝内经分灵枢和什么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 皇帝内经分灵枢和什么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著

<皇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皇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书籍.同时,<皇帝内经>还是我国古代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本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而成书时间为春秋战国时期. <皇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应该是什么季节

春天.诗句中的"翠"是新绿,代表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这首诗出自<绝句>,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鸟落在翠绿的柳枝上放声歌唱,一队排列整齐的白露飞向了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怎么给孩子讲解 怎样给孩子讲解三位数除两位数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怎么讲孩子能听懂

先看三位数的前两位,要是比除数小,那就直接在个位上做商(结果是个位数):要是比除数大(那就是商为2位数),那就一般从1开始一点一点往上加着式(就是确定商的十位上的数),直到三位数的前两位减去商乘以除数的余数小于除数时,在进行个位数的商的确定,方法类似. 方法: 三位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定商位置再除). (1)先看被除数(题中的三位数是被除数)的前两位(看够不够除),(如果够除,商就定在被除数的第二位上面:即从左往右数的第二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实际是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实际是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