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译文

  翻译: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该句出自庄子所创作的《庖丁解牛》,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庖丁解牛》原文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翻译

  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嘿,好哇!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道’,它比技术进一步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觉停止了,只凭精神在活动。

  顺着牛体天然的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着牛体本来的组织进行解剖,脉络相连、筋骨聚结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过,何况那粗大的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因为那牛体的骨节有空隙,刀口却薄得像没有厚度,把没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它对于刀的运转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却像刚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说是这样,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难以处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来,目光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轻,结果它霍地一声剖开了,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我提着刀站起来,为此我环顾四周,为此我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哇!我听了庖丁的这些话,从中获得了保养身体的道理。”

  《庖丁解牛》注释

  ①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②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③倚:靠。

  ④履:践踏。

  ⑤踦(yǐ):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⑥砉(xū):象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⑦奏刀:进刀。騞(huō):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⑧中(zhòng)音:合乎音乐节拍。

  ⑨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⑩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⑪嘻:赞叹声。

  ⑫盖(hé):通“盍”,何,怎样。

  ⑬释:放下。

  ⑭好(hào):喜好,爱好。

  ⑮进:超过。

  ⑯无非牛:没有不是完整的牛。一作“无非全牛”。

  ⑰未尝见全牛:不曾看见完整的牛。

  ⑱方今之时:如今。方,当。

  ⑲神遇:用心神和牛体接触。神:精神,指思维活动。遇:合,接触。

  ⑳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㉑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㉒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㉓导大窾(kuǎ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㉔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㉕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为宾语前置句,即“未尝技经肯綮”。

  ㉖軱(gū):股部的大骨。

  ㉗良庖:好厨师。岁:年。更:更换。

  ㉘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㉙族:众,指一般的。

  ㉚折:用刀折骨。

  ㉛发:出。硎(xíng):磨刀石。

  ㉜节:骨节。间(jiàn):间隙。

  ㉝无厚:没有厚度,非常薄。

  ㉞恢恢乎:宽绰的样子。游刃:游动刀刃,指刀在牛体内运转。余:宽裕。

  ㉟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㊱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为戒:为之戒,因为它的缘故而警惕起来。

  ㊲止:集中在某一点上。

  ㊳迟:缓。

  ㊴微:轻。

  ㊵謋(huò):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这句后面,有些版本还有“牛不知其死也”一句。

  ㊶委地:散落在地上。

  ㊷踌躇:从容自得,十分得意的样子。满志:心满意足。

  ㊸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㊹养生:指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赏析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创作的寓言故事。全文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庖丁解牛》创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

  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庖丁解牛》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家贫,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其哲学思想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庄子》。

时间: 2024-08-29 15:30:36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译文的相关文章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 庄子养生主原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翻译:即使如此,每次碰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手.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出自<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一篇文章,载于<庄子·内篇>,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翻译 庖丁解牛的译文

翻译 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接触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盖顶住的地方,都哗哗地响,刀子刺进牛体,发出霍霍的声音.没有哪一种声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嘿,好哇!你的技术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呢?" 厨师丁放下屠刀,答道:我所喜好的,是'道',它比技术进一步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看到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触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

反者道之动的翻译 反者道之动的译文

反者道之动的翻译如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就是"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的译文 反者道之动的译文如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就是"道"的运动规律.反者道之动的后一句话是"弱者道之用".要理解反者道之动应该将其放在原句中理解.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他把"道"当做万事万物的本源以及事物派生的根源.而这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老子对&qu

钟山即事古诗翻译 钟山即事古诗译文

<钟山即事>古诗翻译 山涧的流水没有声音,绕着竹林流淌下来,竹林西岸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晃着. 我坐着茅草屋眼下整体看着这明媚的春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听不到一声鸟的叫声,显得山里格外的幽静. <钟山即事> 宋代: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钟山即事>赏析 <钟山即事>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景的时.是王安石晚年年罢相隐居之后写的,诗人坐在家门口前,欣赏这山涧.流水.柳树.花草.竹林,

虚一而静的翻译 虚一而静的译文

虚一而静的翻译:要虚心且专一地认识事物,同时要保持思想的宁静.虚一而静是荀子提出的认识事物的正确方式. 虚一而静是谁提出的 虚一而静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观点,出自<荀子·解蔽>.虚一而静的意思是:要虚心且专一地观察事物,同时做到思想宁静,不被假象蒙蔽,得到正确的认识. 虚一而静如何理解 虚一而静的"虚"可以理解为虚心,即荀子所言的"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也就是不要用自己已有的成就影响自己接收到对事物新的认识.虚一而静的"一&quo

鸟鸣涧的翻译 鸟鸣涧的译文

<鸟鸣涧>的译文如下:在无人打扰的山谷里,木樨花静静地落下;在宁静的夜晚里,春夜的山上亦是一片空寂.月亮从山头爬起,惊动了山里的鸟儿,在春天的山涧间不停地鸣叫着. <鸟鸣涧>的赏析 <鸟鸣涧>一诗描述了春夜山中的美景,诗人近似于白描的笔触,写出了一种迷人的静谧意境.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用了痛感的手法,将春花的落下与人的闲静结合以来,既给人视觉上宁静画面,又仿佛让人听到的春花下落的声音.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秋夕的翻译 秋夕的译文

<秋夕>的翻译如下:在秋日的夜晚,银色的蜡烛发出淡淡烛光,照射着冷清的画屏;我手里拿着轻巧的丝扇在扑打飞舞的萤火虫;石阶在月色的照耀下如冷水般清凉,我坐着那里仰望牵牛星和织女星. <秋夕>的赏析 <秋夕>描绘的古代宫廷里一幅失意宫女的图景.全诗一二句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在一个清凉的秋夜,寂寞的宫女在月色下用四扇扑打流萤,给人一种无限孤独的意象.而后两句则描绘了宫女坐在冰凉的石阶上仰望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的情境.众所周知,牵牛星

逢入京使的翻译 逢入京使的译文

<逢入京使>的翻译:向东远望家乡,只觉得长路漫漫,思乡的眼泪流不尽,沾湿了袖子;骑在马上遇到正要入京的使者,手上也无纸笔,只能烦请使者传口信,给我家人报平安. <逢入京使>的创作背景 <逢入京使>写于公元749年,这时正是天宝八年.诗人岑参此时正值34岁,仕途不顺的他正要出塞任职,前往距离长安万里之遥的边塞.诗人告别了妻子,奔赴安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诗人在前行安西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入京的使者,可能和他正是老相识,于是诗人托他向自己的家人报平安.诗人正是伤感自己要与

七律长征翻译 七律长征译文

<七律·长征>翻译: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只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常的事.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却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翻过了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