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翻译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翻译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4、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5、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6、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7、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8、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创作背景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作者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时间: 2024-08-07 18:19:03

少小离家老大回 全诗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翻译的相关文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字 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什么字

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字的谜底是"夭"字,因为"少"字上边的"斜"字走了,"大"回(也就是把"少"换成"大"),就变成"夭"了. 夭字释义 本义:草木初长之茂盛美丽.如:夭夭(1.茂盛而美丽,如"桃之夭夭":2.颜色和悦的样子,如"夭夭如也":3.灾). 衍义:引申指"未成年的人死去".如:夭折. 衍义:又用作姓

出塞二首其二全诗 出塞二首其二翻译

全诗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边塞诗,全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生动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出塞二首>其二翻译 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后战场上只剩下月光清寒. 城头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刀匣里的宝刀上血迹还没有干. <出塞二首>其二注释 1.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2.沙场:指战场.胡三省<通鉴注

乡音未改还是无改鬓毛衰全诗 回乡偶书赏析

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全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全诗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翻译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注释 ⑴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

回乡偶书的意思 翻译古诗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写于晚年辞官还乡之时.意思是: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人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全诗内容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后两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全诗表达了诗人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伤感与惆怅之情. <回乡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翻译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的翻译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翻译:如果只以形似来论画,那种艺术见识接近于儿童.如果写诗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那他一定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诗歌和绘画是同一个道理,绘画要形神兼具,诗歌要情韵齐备.这样才能做到浑成自然,没有人为痕迹,流利新颖,不落俗套. 正如边鸾的鸟雀画得其"生意",赵昌的折枝画生动传神.可是他们两人的画作如何比得上王主薄画得这两幅画呢,每副画都构图疏朗,色泽淡雅,笔墨精妙匀净.谁说"一点红"便能寄托无边的春意,我过去体会不深今天观看了王主簿的折枝画,才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 凉州词二首作者

全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代诗人王翰所作的<凉州词二首>其一,全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二首>其一翻译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

人面桃花相映红全诗 题都城南庄翻译

全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桃花相映红"出自唐代诗人崔护所作的<题都城南庄>,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 <题都城南庄>翻译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题都城南庄>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听取蛙声一片上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全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听取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 明亮的月光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半夜里清风送来了远处的阵阵蝉鸣声.田野里飘散着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着丰收的年景.稀疏的星光闪烁在天边,点点细雨洒落在山前.我想过溪避雨,转个弯到小桥上忽然看见,那熟悉的旧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全诗 浪淘沙刘禹锡其七翻译

全诗为: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 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赏析 <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词作,作品描写的是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二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二句描写退潮情形,写涨潮固然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