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 孔子故事以及启示

  孔子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子夏在临走之前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 孔子对子夏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夏表示一定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了下来。

  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

时间: 2024-08-31 12:56:07

孔子的故事 孔子故事以及启示的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是什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在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旁边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花白,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便上前行礼询问是否是老聃先生,老人有些纳闷面前这位年轻人怎么会认识自己.孔子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请老子收下自己做学生.老子说道: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里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答道:

齐桓公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一些冲撞与过节,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做到宽宏大量.文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得以成就齐国的霸业:我们要学习齐桓公的气量,重用人才,才能获得成功. 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继位,管仲曾射杀小白,小白诈死,提前回国继位,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之后,鲍叔牙极力推荐管仲为相,但是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这时,鲍叔牙劝道:"难得的是臣下忠于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

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管仲鲍叔牙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管仲鲍叔牙的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友谊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了解的基础上,千万不要对朋友吹毛求疵.真正的朋友是能够相互理解,即使各为其主,也不影响彼此的交情.对待朋友一定要客观,不能盲目义气,鲍叔牙推荐管仲,是基于对国家的考虑,管仲后来没有推荐鲍叔牙,也是基于国家考虑,这才是友情. 管仲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二十来岁时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管仲贫穷本金出得少,龅牙叔股份多,但在年底分红时,龅牙叔把自己一半的利润给了管仲,认为管仲更需要钱.经过此事,俩人交情更深. 后来俩人一起参军上战场,

朝三暮四告诉我们的道理 朝三暮四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蝇头小利所迷惑.如果眼里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的话,很可能因此被愚弄.朝三暮四原来指用诈术欺骗人,后来比喻常常变卦.捉摸不定. <朝三暮四>原文 佚名 [先秦]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

分粥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分粥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 一项好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修订与创新,使其逐渐合理实用.清晰高效,既有利于简便操作,又能体现效果的公平性.因此,适用的制度是根据自身实际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而不是照着别人生搬硬套制造出来的. 它既要体现

曹冲称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曹冲称象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曹冲称象>告诉我们在遇到难题时可以试着转换思路来解决问题,要开动脑筋,用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难题前轻易放弃.<曹冲称象>中的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通过称出石头的重量来得到大象的重量,这就体现了曹冲善于动脑,懂得转换思维来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的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年龄五六岁

出尔反尔的故事 寓言故事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邹国受到鲁国军队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帮忙,结果邹国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孟子对邹穆公说:"在人民饱受饥饿的时候,官吏选择见死不救,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百姓自然也不会帮你了."邹穆公听了后,默默无言. <出尔反尔>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

田螺姑娘的故事 田螺姑娘的故事是什么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渔民天天在江边打鱼,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有一天他无意中打捞到一枚金色的田螺,就带回家里养了起来.也就是从那天起,渔民每次打鱼回来,都会发现自己家的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热腾腾地冒着蒸气,飘散着醇香的味道. 最初的时候,渔民还以为是左邻右舍的好心大嫂们在暗中帮助他,可是,当他端着那些饭菜问遍了村中所有的人家时,却没有一家承认是他们的女人做的. 后来,这个渔民留了个心眼,有一天出外打渔的时候,早早地收了网,悄悄赶到家里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时候,一个美丽的情景出现

什么时候开始讲胎教故事 胎教故事什么时候讲最合适

孕满6个月后开始进行最为合适,这个时候胎儿的听觉已经慢慢发达,开始分辨周围的声音了,准妈妈可多与腹中胎儿交流,可以和宝宝说说外面的环境,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儿童读物等一些比较轻松幽默的文学作品等. 什么时候开始讲胎教故事 一般胎教故事在午睡过后比较合适,午睡过后不仅孕妇的精神饱满,胎儿的精神状态也很好,这个时候可以适时的和宝宝说说话,给胎儿进行语言胎教,准妈妈可多与腹中胎儿交流,可以和宝宝说说外面的环境,可以给宝宝讲故事,儿童读物等一些比较轻松幽默的文学作品等等.